第27章 悖亲攘财,戚戚庶黎

李从嘉看着李芳仪,再脑补到到赵二。

怎么想都有一种猪拱白菜的即视感。

但就事论事,李芳仪的利用价值可是比他的弟弟李从善高出不少。

古代称作的联姻,放在当代就是所谓的利益交互,家族之间维系关系的一种手段。

在史书上李煜登基不久,李锦瑶便下嫁给了当时的一个供奉官孙某。

就凭当时南唐的风气来说,李煜完全有理由顺从自己妹妹的心意,毕竟他自己也是个追寻“真爱”的男人。

或许会有不少官员反对这门婚事,毕竟李芳怡的政治作用不小,甚至可以作为联姻的工具。

古时候皇家的公主基本上都要服从君主的调遣,成为维护皇家统治的工具。

为了联合乌孙国抗击匈奴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文成公主的案例就不用提了。

所谓联姻,也算得上是一种政治绑架。

幸亏李芳仪年龄尚小,要是被南唐官场上那几位说得上话的“大人物”发现,指不上要被当作拿去讨好吴越国君的工具。

在这深宫后院中,平日里出点小麻烦还可以内部消化掉,真要是把事情闹在了朝堂上,弄个联名上奏什么的,他可吃不消。

你若是一味的偏袒皇家子弟必然会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到时候大家伙一走了之,又有谁会替你卖命?

话说回来,一国之主还是应该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六部制的弊端就显露了出来。

李从嘉看着在一旁不安分的李芳仪,轻声说道:“你今后少让那些太监带你乱跑,若是闲的慌,便去娥皇那里学学音律。”

李芳仪听后果然眸子发亮,俨然是心动了————这些天在宫中闲的无聊,宫女什么的又不怎么同她说话。

若是到东宫去陪太子妃,或许会好受许多。

听说娥皇嫂嫂还会弹得一手好琵琶!

“对了,母后。”李从嘉话音一转,“既然王公公总管内省监,又时时刻刻陪在父皇身边,那这后宫就要您多多操心了……”

王绍颜或许是个聪明人,但是权力太大,宫中诸事都掌控在他手中还是让李煜有些忧心。

母亲大人沉寂这么多年了,总得发发声让别人知道你是后宫之主吧……

“我看六哥哥说的倒是不错。”李芳仪在一旁附和道。

果然,钟皇后陷入了沉思。

不过片刻,她抬起头来:“我儿所言有理,不过我到底应当怎么做?”

李从嘉目光闪烁,两个人当真是干活不累,有着这个小机灵鬼在一旁拱火,自己进谗言都要容易许多。

“有两点需要母妃帮忙。”

“这第一点嘛,当然是裁剪冗余人员。”

“后宫宫女大多恃宠而骄,倨傲无礼,所以要多加管控,过者可以直接裁除。”

“简而言之就是裁员……”

话说的很简单,但是针对性相当的强。放眼整个宫廷之内宫中侍女骄横跋扈的基本都在凌夫人宫内。

凌夫人在宫中恃宠而骄,导致李从善在朝堂上同他处处作对,这一切都与钟皇后的视而不见脱不了干系。

钟皇后自知理亏,过了半晌才点了点头:“我儿聪慧……母妃会看着办的。”

“那这第二点又是什么?”她有些心悸,李从嘉提出的“裁员”就让她有些难办。

有时候老好人做多了,做些“坏事”便会觉得心中有愧。

李从嘉继续补充道:“母后,这第二点就是要“经费压缩”。”

朝堂上的那些个“贪官”他尚且节制不了,就先拿宫中的这些个宫女太监开刀。

“何为经费压缩?”钟皇后有些懵,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绍仪。

后者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李从嘉笑着给她解释道:“宫中侍女与太监有品级划分,各宫妃子亦是如此。母后知道父皇挥霍钱财向来大度,没有个分寸,导致宫中长期形成了这种风气。”

“若是不加改善,必然会影响我朝国运。”

话说的稍微严重了一些,其实这些奢靡风气基本都是他这个“死老爹”一手“弘扬”起来的,但是为了节省皇室开销,必须要下狠功夫。

到时候总不能留给他一堆欠债条款吧……

作为最大的封建头子,该压榨的时候必须要狠狠的压榨!

钟皇后倒是明白了他的意思:“你说的有理,我只是怕你父皇不同意,再加上涉及内务省的开销用度,我出面不大方便。”

言外之意,这路子得要你这个好儿子帮我先铺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革变法就在当下,李从嘉心下拿定主意,胸有成竹的对钟皇后说道:

“父皇平日里政务繁忙,只要母后多说几句好话他必定是心下欢喜的。至于王公公那,儿臣自有分寸。”

李璟平日里哪有时间去管这些深宫琐事,他所看重的不过是户部能够拨给他多少银元使用。

至于王绍颜就更加好办了,只要让陆安同他陈清事情原委,他便没有理由拒绝这个提议。作为内务省省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相必他是牢记于心的。

“那这经费压缩具体实现在什么方面?”

“具体方面自然是体现在各宫嫔妃的年俸上。”

“父王后宫妃子众多,受到宠幸获得的珠宝自然不在少数。但是对于后宫而言,等级制度永远凌驾于“恩赐”之上。”

“若是妃子受到的赏赐多了,难免心思会变多,到时候搅得整个后宫怨气冲天,想必也不是母后心中所愿。”

“那依你的意思是查收她们所得的赏赐,这怕是有些不妥吧……”

李从嘉见钟皇后有些迟疑的神情,坚决的摇了摇头:“自然不是,若是这样做母后反而会落得个滥用私权的名声。”

“依孩儿的想法,后宫嫔妃所得赏赐皆用白银作为等价置换。”

“哪有什么白银,你总不会想要母后出银子去收那些俗物吧……”钟皇后只觉得李煜一时糊涂,斥责了他一句。

“自然不是,由儿臣出钱回收这些饰品……”

李从嘉刚一说完,就注意到两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他。

“六哥哥,你要这么多饰品做什么?”李芳仪愣住了,脑子转不过弯,开口询问道。

“我自然不会以等额的价格购入他们手中的饰品,母后应当是明白我话中之意。”

李从嘉没怀好心的坏笑了一声。

若是李璟将手中的饰品赏赐给了各宫嫔妃,再以等额价格回收,不就显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

增加收入的要点就在于差价的赚取。

李璟与满朝官员的贪腐现象他现在暂且无能为力,一把利刃斩断下去只会加剧朝堂的腐坏。

借力打力,趁机赚取点小利才是上上之道。

一味的施压只会适得其反,但若是什么也不做,也会显得碌碌无为。

反正整个朝堂已经成为了这个样子了,自己为今后登基多做些打算也不为过吧。

李从嘉看了一眼还在深思的钟皇后,她是个明白人,也不需要自己过多解释。

钟皇后心中明了。

也不由得有些心中发慌,更多的倒是吃惊。

表明上是为了替宫中节省开销,实际不过是将李璟的资产逐步转移到李煜身上。

对外的名义也有了,倒是一条妙计。

这么想想,自己的儿子倒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贪官”。

钟皇后咽了一口口水,这家伙连自己老子都要算计,心眼够深啊…………

“这件事你可跟其他人说过没有……”

李从嘉摇了摇头:“皇家之事,哪能随便跟外臣商议。”

韩熙载等人虽然值得信任,但也不能事事同他们商量,君君臣臣,这个分寸感他还是把握的住的。

从老爹手中捞钱,传出去也不是个美名。

再者而言,一旦自己执掌朝廷,实施新政,就免不了开销。他可不指望户部能给他兜底,内帑充足才是王道。

掌控朝廷财权,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后宫积攒一批小财富,白银换来的美玉再高价卖给有钱的官商。

长久下来积累的财富自然不会是一笔小数字。

至于这笔钱的用途嘛,他就没有必要同钟皇后探讨了…………

想到这儿,他抬头扫了一眼钟皇后和李芳仪,两人近乎用着痴呆的眼神看着他。

曾经的六皇子当真是变了…………权利这个东西莫非有什么神力不成?

钟皇后出身将门,经历过杨氏被清算的惨案,心中对于政治已是心如死灰,他本以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没有什么心思,却没想到他比先帝李昇还要狠。

这份天资权谋,不知道是上天赐予他们老李家的福报还是毒药……

想到这儿,她回头看了一眼佛像。

“母后?”

钟皇后回过神来。

见李从嘉满脸忧心的看着自己,她挤出一个笑脸,镇定的说道:“那便依你的,我改日同你父王商量商量。”

李璟旧疾复发,不知何日就会驾鹤西去。现在她唯一的依靠就是李煜,自己没有理由不去帮他。

“那母后可千万别说漏嘴了…”

李璟要是被灌了酒,有两个美人相伴,是最容易被糊弄的。

李芳仪看着母子俩坚毅的眼神,一时间竟然觉得背心一凉…………

………………

后周显德六年,十月初九。

盐政法案陷入了僵局,不过宫中对于新法的讨论倒是只多不少。

李从嘉并不着急,他依旧条理有序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学习音律、试探宰相、宫前问安、联络朝臣。

这日上朝,他注意到了众位大臣面色的不大对劲。

走到冯廷巳身边,他熟练的扯了扯他的衣袖,语气平淡的开口问道:“冯相,大家都怎么回事?”

冯廷巳虽然这位太子政见不合,但私下里的关系还是说的过去。

再加上李煜也没有怎么为难过他,因此对他的态度就要比陈觉等人好上许多。

“太子殿下难道不知国主有迁都之意?”

冯廷巳不紧不慢的走着,语气有些沉重的对他说道:“此时迁都怕要引得朝政不稳啊……”

李从嘉假意愣了一下,他自然明白自己这位父王早有迁都之意,还是假惺惺的回问道:“我倒是不知。”

“敢问先生,这迁都有何坏处?”

冯廷巳见李从嘉语气真切,想是不知道内情,立马开口回应:

“迁都之举,臣以为大谬,切不可行。今都金陵,踞长江之险,山川形胜,乃天然屏障。

其地历经累世经营,城垣坚固,仓廪充实,此为地利之便。若迁都他处,新址或无此天险可恃,一旦兵戎犯境,何以御敌?”

说的倒是好听,李从嘉点了点头表示赞许:“先生考虑周远,怕是这些缘由说服不了父王……”

李璟这样一个可以自取帝号向后周称臣的人会考虑这么多地理因素么?

想要凭借这些死道理说服他简直是痴人说梦。

冯廷巳闻言低下头思索片刻方才开口说道:“迁都耗费巨大。营建新都,需大兴土木,征调民力,耗费钱粮无数。今国库本因战事吃紧,此举无异于雪上加霜。”

说到点子上了,归根结底就是没钱。

为何没钱,当然就是因为江南商户不想掏钱。

李从嘉情真意切的拍了拍冯廷巳的手,走心的说道:

“攘攘但闻争利禄,凄凄哪处觅安身,累吾苍生,困深难脱。”

“父皇此时迁都考量确实欠妥,作为太子我有职责劝阻他。”

“此事我与诸卿共抗之!”

——————————

注释:

①:杨吴惨案:杨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后来,徐温养子徐知诰(李昪)受禅称帝,建立南唐,取代了杨吴政权。李昪称帝后,为防止杨氏后人复辟,将杨行密的后人集中幽禁,不许他们与外界往来。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征伐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李璟担心杨氏会在后周的支持下复辟,于是派人将杨氏族人全部杀害,杨氏至此绝嗣。

②:杨行密(公元 852年- 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是唐朝末期淮南藩镇、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政权的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

唐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天佑二年(公元 905年),杨行密逝世,终年 53岁,唐朝赐谥武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