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突出地表现为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而城市在区域中地位的日益提升又集中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

北京,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的城市。“都”与“城”两种功能叠加,“千年古韵”与“科技创新”两种属性交融。经过多年发展,最终凝结成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定位,汇聚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一发展目标。“四个中心”和一个目标,同时为北京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建设做出了定位。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正在成为一项长期实施的重要工作,这也对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自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他里程碑式的论著《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或译为《城市的形象》)中提出“城市意象”或曰“城市形象”(本书统一称为城市形象)这一概念以来,城市形象的概念在几十年间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实体空间的物质要素构成,扩大到了一切可为人感知的物质形态元素以及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意蕴,与城市进行接触互动的“人”成为城市形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社会的到来,媒介空间中逐渐建构起一种类似实体空间城市形象拟态镜像的媒介城市形象,这又使媒介中所呈现的城市以及如何使用媒介渠道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本书以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主题进行板块划分。

媒介研究部分着眼于不同媒介空间中呈现的北京城市形象。《微博空间内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对目前北京地区的外籍用户和北京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内容进行了抓取与分析,以寻找弥合偏差、在微博空间内塑造北京城市理想形象的方法。《新时代的国际交往与北京角色》建立了城市形象评估五维模型,基于中央级新闻媒体、国际人士以及国内意见领袖的观点与评论,总结出媒介中北京城市国际品牌形象的主要特征,继而从媒体和公共话语的角度,得出优化城市国际品牌形象的策略与建议。

传播研究部分主要关注不同媒介渠道中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北京城市形象的影像传播》从对影视作品的文本分析入手,提出了城市形象在影视传播中存在的三个能量层级,并针对不同的传播层级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智媒时代北京城市国际品牌形象提升路径研究》探讨了新的媒体环境为城市形象塑造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北京城市国际品牌形象的提升策略。《借助在京外国人士推广北京国际城市形象的策略研究》在对在京外国人士的状况、特点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借助这一群体向其他国家传播北京城市形象的策略。

受众研究部分聚焦国际受众群体对北京城市形象的接受与认知情况,分析北京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北京文化符号认定与对外传播研究》以外国人的符号观作为切入点,从受众层面出发,探讨对外传播视阈下北京文化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现状。《国家形象和北京城市形象的国际受众认知对比与关联性研究》探讨了国际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构成,并进一步探讨了两者间的认知联想特征。《基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学生群体的北京城市“四个中心”定位传播效果研究》调研了留学生对北京“四个中心”定位的认知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他们的认知状况与北京实际建设情况的关系及其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

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北京的城市形象也绝非稳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丰富、成长的。这也是本书以《行进中的北京城市形象》为名的原因。可以看到,书中各篇文章所呈现的,正是北京城市形象变化与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侧面。作为身在北京的研究者,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与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