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奇经名实考
经脉的名称非徒设。沿着经脉名称这一线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古人对经脉的认识思想。本节尝试从奇经的概念意义入手,探讨古人的经脉观。
一 脊中之脉:督脉
今人对督脉命名的取义多从其功能,作“督率”解,表达了督脉“总督诸阳”的生理功能。但亦有学者持异议,如段逸山认为,督即尾,督脉即为尾脉。此论新颖,可备一端[38]。
(一)释“督”
督与裻、三字读音相同,可互相通用。《说文》衣部:“
,衣躳缝。”[39]段玉裁注:“躳从吕,自后言身也。躳与
双声。下文曰裻,背缝,亦即此字也。”[40]按,吕字,本义为脊椎的象形[41],故段氏言“自后言身”,衣躳缝,言背之中缝,殆无疑义。《说文》衣部:“裻,一曰背缝。”[42]段注:“与上
意同,《深衣》云负绳及踝,注云:谓裻与后幅相当之缝也。”[43]《说文》目部:“督,察也。一曰目痛也。”[44]段注:“督者,以中道察视之。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衣之中缝亦曰督缝。”[45]衣之中缝本当从衣作裻缝或
缝,段氏谓“亦曰督缝”,可见三字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裻:《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医经有督脉,有任脉,皆以督为之。”[46]“督:为裻,衣之背缝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人身有督脉,有任脉,亦当作裻。”[47]
从以上看,段氏与朱氏的观点是一致的,督与裻、三字音同而相通,皆可训中,意谓背中。对此,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谓:“简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释文:李颐云:督,中也。朱子云:督,旧以为中,盖人身有督脉。循脊之中,贯彻上下,见医书。故衣背当中之缝,亦谓之督,见《深衣》注。皆中意也。考督,又作
、裻。”[48]
笔者按:裻、二字仅是造字的方法不同而已,两者均从衣,意指衣背的中缝,分别取毒与叔二字表声,应当属于异位字(同字异形之谓)。督亦是由叔得声,在取义脊中时与裻、
两字互假。
(二)督脉释名
《素问·气府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49]这里提到了“脊椎法”,《太素·气府》中亦有记述。张建斌认为,脊椎法是古代医生认识脊柱的方法,亦是督脉发现的临床基础。[50]此论是。督脉在发现并命名时,未必会有总督诸阳的认识。根据督脉的循行路线记载,由背中、脊椎得名最为可能。
据上文,督字在表达中义时与裻、通,三字的产生未必互源,但其表达背中的意义却是有共同的实践基础的。《说文》:“
:衣躳缝。”[51]段注:“躳从吕,自后言身也。躳与
双声。”[52]段氏的意思是
与躳二字亦音谐互假。吕字,从文字学意义而言本指脊椎,躳表背中之意昭然。既然
与躳二字双声互假,那么,躳字亦可借为督字。所以,言督脉为躳脉亦无不可。从此而言,督脉的本意当是脊中之脉,取意从
或裻。
《素问·骨空论》有关督脉的病候:“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53]其病候与经脉循行对应,并无全身性疾病的描述。由此亦可提示督脉在命名之初尚无“阳脉之都纲”这样重要的生理意义。
(三)督脉名称意义的演变
督脉早期指脊中之脉,然而,督字在秦汉文献中作为督察、督正、督责的义项用法很多,必然会对医学理论产生影响。如《周礼·春官》“禁督逆祀命者”[54],郑玄注:“督,正也。正王之所命,诸侯之所祀。”[55]《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56]又《史记·项羽本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7]《汉书·景十三王传》:“上书愿督国中盗贼。”颜师古注:“督,视察也。”[58]督字的察视之意的广泛应用,加之督脉位于人身之中的特定位置,很容易形成督脉的督率诸阳的功能认识。
据笔者眼界所及,最早赋予督脉较重要地位的是《难经》吕广注:“督脉者,阳脉之海也”[59],《脉经·平奇经八脉病》亦作:“督脉者,阳脉之海也。”[60]《难经》杨玄操次注曰:“督之为言都也,是人阳脉之都纲。人脉比于水,故吕氏曰,阳脉之海,此为奇经之一脉也。”[61]《太素》杨上善:“《八十一难》云:(督脉)起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为阳脉之聚。”[62]直言“阳脉之聚”出于《八十一难》,然《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63]中没有“阳脉之聚”之语,所以“为阳脉之聚”似是杨上善的注解。王冰亦曰:“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64]督脉之阳脉督率的意义渐成定论。
当督脉成为阳脉之都纲,又经历代医家的发挥,渐成为较其余经脉更受关注的经脉。其名从躳中出的意义日渐隐微。这样的认识,不仅直接影响了后世医家及对经脉理论的运用实践,而且对社会语言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乃至裻、两字竟渐不用,衣背之中缝,径言督缝。甚至于文字学家亦有了误识:戴侗《六书故》:“人身督脉当身之中,贯彻上下,故衣缝当背之中,达上下者,亦谓之督。别作裻。”[65]戴氏以督为本字,而视裻为别借之字。
由是,督脉在发现之初的命名意义与躳、裻、等字的意义相同,但指背中,直观而且具备强烈的实践色彩。这一义项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运用亦较广,被医家广泛认同并加以发明,“督率诸阳”渐被认为是督脉重要的生理意义,为后世医家所运用,并对社会语言产生了影响。
另外,《说文》目部“督,察也。一曰目痛也”[66]对督字有“目痛”的解释,但传世经史之籍及诸子书中均无用例。但《素问·骨空论》中对督脉的循行描述曰督脉至目下,又与太阳起于目内眦[67],令督脉与目直接产生了联系,不知与《说文》所释是否有关,抑或是医家命名督脉另一层含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 任抱之脉:任脉
任脉之名出于《内经》,有关任脉的循行、功能与腧穴在《内经》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而且《内经》少数篇章中有任脉更为早期的形态痕迹。对任脉这一术语的认识,其实就是对《内经》任脉理论的理解。
(一)怀妊之脉
《说文》:“任,符也。从人,壬声。”[68]又《说文》:“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胫。胫,任体也。”[69]《说文通训定声》:“《史记·律书》:‘壬之为言任也。’《释名·释天》:‘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白虎通·五行》:‘壬者阴使任。’”[70]从以上字书看,任字应源于壬,与壬系古今字,又加女旁,作妊或姙。任的本义即是妊孕,《大戴礼记·保傅》:“周后妃任成王于身。”[71]《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注:“纣刳任者观其胎产”;[72]《汉书·叙传上》:“刘媪任高祖”;[73]《汉书·元后传》:“李亲任政君在身。”[74]
由此,任脉可以理解为怀妊之脉,这是任脉的本义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75]任脉通能有子,任脉虚则形坏而无子,这里的任脉,与一般意义上循行于胸腹之前的任脉似非同指,同篇中描述男子生理过程的语句中,则没有提到任脉,说明该篇作者认为任脉为女子所独具。该篇中的“任脉”应该指与女性生殖有关的组织,根据文意,可以理解为胞胎之脉。该篇王冰注为“任主胞胎”[76],妥。《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曰:“所以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77]直接指出任脉的命名意义。
从《内经》《难经》的其他篇章以及注家的记述中也可以看出,任脉一直作为妊孕之脉而被理解: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78]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胸中。[79]
以上阐述了任脉循行起点,任脉“起于胞中”是任脉作为妊孕之脉的生理基础,另外,《难经·二十八难》杨玄操注:“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80]《读素问钞·经度》:“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人身生养之本,奇经之一脉也。”[81]
历代文献中关于任脉主病的记载多涉胞胎,也说明古人自觉地认为任脉与妊孕之脉等同,在医学实践中实现了任脉作为妊胎之脉的再诠释,如《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妇人月水不调,由劳伤气血,致体虚受风冷,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冲脉、任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也。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手少阴心之经,此二经为表里,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然则月水是经络之余,若冷热调和,则冲脉、任脉气盛,太阳、少阴所主之血宣流,以时而下。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有风冷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82]
(二)阴脉之海
据《说文》,壬有两个含义:一指怀妊,一指任体。任字源于壬,除了怀妊之义之外,亦具有壬的第二层含义,即为经络之海。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83]
杨上善注:此脉(任脉)上行,为经络海,任维诸脉,故曰任脉。[84]这是杨氏给出的任脉的命名意义,这一意义在后世流觞甚远。滑寿谓:“故《难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属阴脉之海。”[85]滑氏引用《难经》,说明任脉的循行,但是“阴脉之海”之语,《难经》无,应该是滑氏的观点,这里将《内经》中经络之海的概念转化为“阴脉之海”,但任脉的意义还是在于“任维”而非妊娠。同时,滑伯仁将任脉与督脉并列成为人体阴阳诸脉之总纲:
任与督,一源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于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于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任焉,故曰阴脉之海。[86]
从此,任脉成为阴脉之总任,这是任脉的重要功能之一。
(三)任抱之脉
古代《内经》注家、医家对任脉的解读基本上基于任脉的两个功能认识,这两个功能认识是从对《内经》的不同篇章的注解中体现的。《内经》中不同的篇章中所述任脉或有多源,亦即古人对任脉的认识存在着不同流派的观点。但进一步考察文字与古人的认识观念,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有着观念上的联系。
《正字通·人部》:“任,负也。担也。”[87]《诗·大雅·生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郑玄笺:“任,犹抱也”,孔颖达疏:“以任、负异文,负在背,故任为抱也。”[88]《国语·齐语》“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89],韦昭注:“背曰负,肩曰担。任,抱也;荷,揭也。”[90]所以,任脉亦可理解为任抱之脉,即是循行于身体前面的任负之脉,《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其任负胞胎之事,而《灵枢·五音五味》之“经络之海”,则言其任维诸脉。
妊娠之脉应当循行于腹抱之处,“妊”脉名之为任脉,不仅有功能与分布的两层意义,而且,将局部的腹部之脉抽象到身体的前抱之脉,唯其前抱,能任维诸脉,为经络海。滑伯仁将任脉与督脉比作天地子午,将任督二脉以腹背言,是对任督二脉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总结。人体有背中之脉,亦当有腹抱之脉,背脉谓督,腹脉当作任。另《素问绍识·骨空论》:“先考曰:任为衽之义。其脉行腹中,行犹衣衽之在于腹前也。”[91]由于任脉行于前,即言任脉之名从衽而出,证据不足。笔者认为,衣衽在于腹前,同属怀抱之位,衽字盖亦从壬出,与任脉名义同源,或有可能。
综上,任字出于壬,有怀妊、任负之义,基本义项为任抱,从名、义上提示了任脉的本来含义,即行于人体腹前的脉。《内经》有不同的任脉形式,主胞胎之任(妊)脉,行于腹前的任脉。后世,不同的形式渐渐融合,形成循行于腹前的任脉,成为奇经八脉的重要经脉之一,与督脉前后呼应。
三 涌摇之脉:冲脉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太冲脉”(《太素·摄生之二·寿限》作“伏冲脉”[92])一般认为与冲脉同指,在此一并讨论。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其脉气上行下达,渗灌阴阳诸脉,濡养五脏六腑,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五脏六腑之海之称谓。通过对《内经》中相关条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内经》冲脉存在多种形态,内涵亦不尽相同。
(一)冲脉的形态与部位
冲在早期写作衝、,也作沖。《方言》卷十二:“衝,动也。”[93]《说文·水部》:“沖,涌摇也。从水、中,读若动”[94],段玉裁注:“涌,上涌也;摇,旁摇也。”[95]冲的本义有动摇的意思,与水有关。又,《玉篇·行部》:“衝,交道也。”[96]《六书故·人九》:“
,又作衝,衢道经纬往来相直处也”。[97]《左传·昭公元年》:“及衝,击之以戈”[98],杜预注:“衝,交道。”[99]《汉书·郦食其传》:“夫陈留,天下之衝,四通五达之郊也。”[100]故冲有冲要的意义。由冲的字义推断,冲脉应当有冲要之脉、涌动之脉的含义,其实,这也正是冲脉的本来面目:
《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101]
《难经·二十八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102]
《灵枢·卫气》:“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103]气街即气冲,后世作为一个腧穴固定下来,位置约在股动脉搏动处。此处脉动明显,容易被触诊到,是古人最早观察的动脉之一。气冲部位,脉大涌摇,又在人体的关节要冲,是为冲脉。
气冲附近搏动明显的脉动,除了股动脉之外,尚有其他。腹部的腹主动脉则是另一处大的脉动,这一处脉动的搏动更甚,亦为冲脉,《灵枢·百病始生》:“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104]黄龙祥解释了本段描述的临床现象[105]:如果下腹部肿瘤位于腹主动脉前方,按压肿瘤压迫腹主动脉则阻断了流入下肢的动脉血,下肢的温度渐渐下降,松手后,温热的动脉血突然注入下肢,则出现“如汤沃之状”的感觉。所以说,古人对腹主动脉的观察是认识冲脉的途径之一,或者腹主动脉本身就是冲脉的一种形式。
与《骨空论》《难经·二十八难》冲脉起于气街或气冲不同,《内经》中关于冲脉的起点有另外的观点:
《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106]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107]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108]
下腹部与腹股沟处的动脉搏动而大,又处于身体的重要部位,所以都被命名为冲脉。由此,《内经》中对冲脉的起点有不同的说法,“起于气冲”“起于关元”“起于胞中”“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等,都是源于古人对下腹部或腹股沟处动脉的体验与触诊。另外,《素问·气府论》对冲脉腧穴的认识也提示了冲脉的发现与脉诊有关:“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挟)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109]
(二)冲脉的功能
冲脉为冲大、要冲之脉,是从形态部位言,部位与形态的特点也决定了古人对冲脉的功能认识,一则与胞胎有关,一则为经脉脏腑之海。
其一,主胞胎。《灵枢·五音五味》对妇人无须的生理特性作了解释: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110]
本段中提出冲脉起于胞中,一方面与古人的脉诊实践有关,另一方面,与古人对妇人生理的认识有关。古人观察到妇人无须、有月事等生理现象,又观察到月事与胞胎的关系,联系到冲脉在下腹部的明显搏动,所以,很容易将女性生理与冲脉的功能联系起来。经典的论述还有《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111]
太冲脉即为冲脉,太者大也,冲者壮盛貌,二者同义。“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显然,古人将妇人月事认为是冲脉之血,冲脉气血冲盛也是妇人生理功能正常的基础。这一基于古人脉诊实践与妇人生理现象观察而形成的冲脉功能认识,形成了后世冲脉理论的基点。后世凡妇人月事胞胎等疾病,多责之冲脉,如《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妇人月水不调,由劳伤气血,致体虚受风冷,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冲脉、任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也。”[112]
同时,古人由妇人生理推及男子,将宦者去其须,亦认为是冲脉所伤,《灵枢·五音五味》:“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113]
其二,经脉脏腑之海。冲脉脉大,气血隆盛,又处于人体要冲之地,自然被认为是人体经脉的主干之一,所以古人称之为经脉之海。如《素问·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114],杨上善注曰:“冲脉血气壮盛,故为经脉之海,主渗灌骨肉会处,益其血气。”[115]相似的论述还见于:
《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腧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116]
《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117]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118]
又由于“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119],冲脉由此与阳明相联系。杨上善注云:“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如海之资,故阳明称海。从于脏腑流出,行二十八脉,皆归冲脉,故称冲脉为经脉之海。”[120]由于阳明脉的联系,冲脉不仅成为气血隆盛的经脉之海,还成为濡养脏腑的五脏六腑之海。《灵枢·逆顺肥瘦》云:“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121]
不但与阳明脉相联系,冲脉还与少阴脉连属,《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122]上文已述,冲脉起于肾下,与古人腹部脉诊体验有关,同时,“肾下”与妇人胞宫位置相似,也影响了古人对冲脉起源的描述。基于这一循行的起源观念,冲脉与足少阴发生了联系,并伴行少阴经下行至下肢。
由是,冲脉因其脉动与部位的特点,与妇人生理关系密切,又联系阳明脉与少阴经,而成为一条能够渗灌全身的主要经脉,被赋予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等别称。
(三)其他形式的冲脉
1.足部太冲脉
冲脉的原始意义为要冲之脉或涌动之脉,所以关节部位的明显动脉都属于广义上的冲脉,足背脉动亦被某些医家称为冲脉或太冲脉,该处脉动后世固化为腧穴太冲:
《黄帝虾蟆经·黄帝虾蟆图随月生毁避灸判法第一》:月生六日,虾蟆生后左股,人气在足大阴、大指、白完节上太冲脉,不可灸判伤之,使人足寒暴不仁,寒热头顶痛。[123]
《素问·水热穴论》: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冰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124]
另外,后世幼科看小儿脉以诊断病情,也提到太冲脉,此处太冲脉是否即是足部太冲穴脉动处,存考。《幼幼新书·脉法》:“阳得阴脉死,阴得阳脉亦如之。六岁以前,第一看太冲脉及看形色,并看虎口及三关脉。六岁以后方可看阴阳二部脉,即依前法。小儿无脉至数,如看前来迟及不动即死候。虎口及三关脉若迭起来黑色,死候不治。太冲脉不动,亦死。”[125]
2.盛经、散脉与胞之大络
《内经》注家中尚有将其他的脉络称为冲脉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张志聪注:盛经、冲脉也。冲脉为经络之海,故曰盛经。[126]
《黄帝素问直解·刺腰痛》: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高士宗注:散脉,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秉阴血而澹渗皮肤,一如太阳通体之解脉,故曰散脉。[127]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张志聪注:胞络者。胞之大络,即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128]
以上均为注者的一家之言,多不为普遍认可,如丹波氏批评张志聪的注文:“志云胞之大络,即冲脉也,亦为臆解。”[129]
如上,冲脉本指腹、股部的动脉,因该部位处于身体的要冲,且脉动明显动摇,故古人称之为冲脉。其他部位较大的脉动也被某些医家称之为冲脉,如足部太冲脉,后来演变成一个特定的腧穴。腹部及股部的冲脉脉大且处于要冲,被认为是身体血脉的总源或总会,且冲脉被认为与作为脏腑资源的阳明脉相联属,所以冲脉被称为经脉之海、脏腑之海。冲脉的主要脉动在腹股部,与妇人胞宫位置接近,所以一种观点认为其起于胞中,与任脉同主妇人月事及胞胎。
四 约系之脉:带脉
带脉概念出于《内经》,见于《灵枢·经别》《素问·痿论》《灵枢·癫狂》三篇中。《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130]《素问·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131]从文义看,此两处“带脉”指的是经脉意义上的带脉。《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132]这里的带脉是施灸部位,应当是腧穴意义的带脉。所以,《内经》中带脉有经脉与腧穴两层内涵,两者亦相联系。
(一)作为经脉的带脉
1.命名、循行、功能与腧穴
《内经》中并没有关于带脉循行的描述,最早的带脉循行描述出于《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133]后世对带脉循行的描述皆源于此:
《难经本义》注:带脉起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犹束带然。[134]
《十四经发挥》:维脉之外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135]
《难经集注》:杨曰: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下接于髋骨之间是也,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焉,此奇经之四脉也。[136]
《黄帝内经太素·经脉之三·带脉》注《八十一难》云:带脉起于季胁,为回身一周。既言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带脉当十四椎,束带腰腹,故曰带脉也。[137]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如束带然,故称带脉,因其横束于腰,故有总束诸脉与腰腹的功能。至于古人是如何发现带脉的,带脉是否如同冲脉、任脉等诸经脉,有具体的脉诊实践还是仅仅是古人出于约束诸经的需要而拟的一条经脉,从现有文献看尚不能做出判断。
带脉涉及腧穴,出现在《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中,带脉、五枢、维道三个腧穴,是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又带脉起于季胁,该处有章门穴,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言“带脉起于季胁章门”[138],到《奇经八脉考》将章门穴作为带脉的起始部位,所以带脉联系的穴位是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双侧均计,凡八穴。
李时珍综合前代诸家对带脉循行与腧穴的认识,对带脉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论述,《奇经八脉考·带脉》:“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139]“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140]
2.带脉的主病
《内经》中对带脉的病候没有明确的表述,在《灵枢·癫狂》《素问·痿论》中略有涉及:
《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141]
《素问·痿论》: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142]
从上文看,癫疾、足痿与带脉有涉。但是检索后世的临床文献,带脉相关腧穴治疗这两种病候并没有得到医家的重视与应用,妇人疾病成为与带脉关系最为密切的症候。《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143]《难经》的带脉病候是与其循行路径相符合的,带脉循行于腰腹,故其病候亦与腰腹相关。同时,由带之为束也,有约束诸经的作用,这一作用在临床病候方面无所体现,其理论意义大于临床意义,而“故带脉当十四椎,束带腰腹,故曰带脉也”(《太素·经脉之三·带脉》),其对腰腹的约束作用却给予医家巨大的临床思维空间。妇人疾病多系月事胞胎之属,病位处于带下,所以,妇人病亦被称为带下病,妇人医亦名为带下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144]
所以,妇人月事胞胎之疾,其主病经脉除了任、督、冲脉之外,主要责之带脉。故明清间名医傅山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145]
(二)作为腧穴的带脉
《灵枢·癫狂》中“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146]这里的带脉是具体的位置,属于腧穴的概念范畴。而明确提出带脉为腧穴的是《甲乙经》:“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壮。”[147]
医家将带脉穴归于足少阳经:
《气府论》王冰注:带脉在季肋下同身寸之一寸八分,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148]
《黄帝内经太素·气府》:带脉、五枢,此二穴少阳别气至也。[149]
《十四经发挥》: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150]
综上,带脉有经脉之带脉与腧穴之带脉,两者均出于《内经》,经脉之带脉为奇经之一,循行于腰腹,如束带然,故称之带脉,其作用为约束诸经,并系腰腹,其临床意义主要在于妇人疾病方面的应用。明确提出带脉为腧穴的是《甲乙经》,但《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与《太素·气府》杨上善注均将其归入足少阳经穴。
五 高骨之脉:蹻脉
蹻脉有阴蹻、阳蹻,出于《内经》。《内经》不同篇章中的阴阳蹻所指不同,一作腧穴名,一作经脉名。
(一)传统理解
《说文》:“蹻,举足行高也,从足喬声。”[151]《素问·针解》:“巨虚者,蹻足独陷者”[152],王冰注:“蹻,谓举也。”[15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蹻,今多以翘为之。”[154]可知,蹻,有举足的意思。所以,历代医家多将蹻脉与举足联系起来,从足的功能来理解蹻脉,如:
《难经正义·二十八难》:两蹻脉者,蹻以矫举为义,乃络脉中之气血行身之侧,与少阳厥阴同性,两脉主筋,两蹻亦主筋也。[155]
《奇经八脉考·八脉》:阳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蹻捷也。[156]
《奇经八脉考·二蹻为病》:引张洁古云:蹻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蹻捷也。[157]
《针灸逢源·卷三·络脉论》:阳蹻、阴蹻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158]
蹻谓举足,所以蹻脉被理解为矫捷之脉,但是,这一功能层面上的解释尚不完全符合其本义。蹻脉的本质是什么,还需要从“蹻”的形态入手考察。
(二)阴阳跷(蹻)
《说文》谓“蹻,从足喬(简体作乔)声”[159],将乔仅仅作为声符,未能尽义。形声字的声符亦多表义,乔即是一个表义的声符。乔的意思是高,多用以形容树木。《诗经·伐木》“出于幽谷,迁于乔木”[160],幽谷与乔木并举,乔木是高大的树木。以乔为声符的形声字多隐含有“高”的意义,如桥、矫、骄、侨、鞒、轿、峤等,由是,蹻亦当有高的意义,且与足部有关。
《太素·阴阳喬脉》杨上善注:“喬亦作蹻,禁娇反,皆疾健兒(貌)。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喬,高也。此脉从足而出,以上于头,故曰喬脉。”[161]杨上善氏训喬为高,是具慧目,但其将高的意义理解为“从足而出,以上于头”,则过于简单了。那么,《内经》中阴阳蹻的本义到底是什么?“蹻”有高与足两层义项,《内经》中蹻脉的起点、阴阳蹻穴的位置,都在足踝部,所以笔者认为,阴阳蹻指的是足部高骨,即内外踝。若有疑问,可分析“蹻”是否有高骨的意思。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162]
张景岳注:“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按,捏按也。蹻,即阳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凡后世所用导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163]溪、谷、蹻穴并用,这里的“蹻”,显然是指的一种组织形态,结合“蹻”的字义,很容易推出这里的“蹻”指的是一种高出体表的组织形态,即高骨。
另外,《素问·经脉别论》“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164],王冰注:“蹻谓阳蹻脉,在足外踝下。足少阳脉行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然蹻前卒大,则少阳之气盛也,故取足俞少阳也。”[165]王注牵强,这里的“蹻前卒大”,从文义看,当是一种体表标志,亦当是指踝骨。又《素问·刺腰痛》:“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166]郄,指的是太阳之郄中,即腘横纹;蹻,《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蹻为阳蹻,即申脉穴”[167],亦拘泥于穴,实际上《内经》本段的“蹻”与“郄”均未指具体的腧穴,而是指体表解剖标志,郄为郄中,蹻则为踝骨。
如此分析,蹻的意义非常朴素,指的是内外踝骨。在《素问·气穴论》《素问·气府论》中的阴阳蹻四穴,实际上指的是内外踝骨。王冰未能洞悉古义,注《素问·气穴论》时注为申脉与照海,穴在内外踝下陷中,《素问·气府论》中则注为交信与跗阳,穴在内外踝之上。后世对阴阳蹻四穴的解释多为申脉与照海。无论是照海、申脉,还是交信、跗阳,都在内外踝附近,阴阳蹻穴是古人以内外踝作为标志设定的腧穴。
(三)蹻脉
蹻是足部高骨,蹻脉的本义当为与足部的高骨相联系的脉。脉的本义一般指具体的脉动或体表静脉。由于在蹻部诊不到明显的脉的特征,所以,《内经》中所解释的蹻脉是已经抽象化的有循行特点的经脉的概念。分析文献,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古人认识蹻脉的过程作一勾勒。
《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168]
黄龙祥先生认为,《内经》所载之阴蹻脉、阳蹻脉交于目锐眦,显然与“阴蹻”穴、“阳蹻”穴主治目疾有关,也就是说,将“阴蹻”穴、“阳蹻”穴处与其主治病症部位相连接即形成最初的蹻脉循行线,这与早期“经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相似[169]。进一步体会《灵枢·寒热病》的文义,眼系入脑别阴阳蹻脉,阴阳相交,非常有可能是古人对脑神经的解剖观察。同时,古人通过对颅脑神经损伤的观察,发明了“维筋相交”的理论,《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至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脚,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170]同样,古人观察到头角损伤会引起内外踝外翻或内翻的病理特征(足内翻、外翻是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常见症状),《难经》总结为蹻脉的病候:“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171]
古人在解剖与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将蹻脉的病候主要归纳为足疾与目疾,而目系通于脑,足疾亦与头角有关,所以古人对蹻脉的循行认识,基本上是将足踝与头部相联系:
《灵枢·脉度》: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172]
《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173]
《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174]
综上,“蹻”本义是指足部的高骨,《素问·气府论》《素问·气穴论》中的阴阳蹻即指内外踝,这是阴阳蹻穴的本义,后来演变成照海与申脉两穴,亦有认为跗阳与交信两个腧穴是阴阳蹻的观点[175]。古人又观察到足踝部腧穴可以主治目疾,所以将足与目之间联系起来,形成了蹻脉的循行观念,颅脑部的解剖观察与头角损伤导致足内外翻的病理现象又进一步引发了古人对蹻脉病候的认识。
六 维络之脉:维脉
维脉,出于《内经》《难经》,有阴维、阳维之别。考之典籍,阴维、阳维有两层内涵:一是腧穴意义上的维脉;一是经脉意义上的维脉。
(一)腧穴意义上的维脉
《素问·刺腰痛》: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176]
《素问·刺腰痛》中涉及了多个脉名,如“飞阳之脉”“厥阳之脉”“衡脉”“同阴之脉”“昌阳之脉”等[177],虽然称为“某(某)脉”,但都是指具体的治疗部位,如“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同样,“阳维之脉”也是治疗部位:“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178]。这些“脉”有名称,也有具体的部位,是典型的腧穴概念,《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因腰痛论》云,“其如经中有解脉、散脉,同阴会、阴阳维、衡络、直阳、飞阳、肉里、尻交等穴,皆不出六经流注”[179],直言诸脉为腧穴。“阳维之脉”即是这样一个腧穴。
《素问·刺腰痛》中以脉为名的腧穴于后世渐渐隐没或者被其他腧穴代替,其中对“阳维之脉”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认识:
杨上善:腨下间上地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郄也。[180](《黄帝内经太素·经脉之三·阴阳维脉》)
王冰:太阳所主,与正经并行而上。至腨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腨下去地正同身寸之一尺,是则承光(按新校正,为承山)穴,在锐腨肠下肉分间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以其取腨肠下肉分间,故云合腨下间。[181](《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
作为《素问》的代表注家,杨上善与王冰都将此处的“阳维之脉”理解为足太阳经的腧穴之一,杨氏认为该脉即是阳交穴,王氏认为是承山穴,后世两种观点并存。将“阴维之脉”解释为阳交穴或者承山穴,在理解与传承上方便了许多。然而,这一概念转换丢失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阳维之脉”的“脉”的意义,《内经》的脉多指可以刺血的血管,《素问·刺腰痛》篇中所言诸脉多是用以刺血的部位,“阳维之脉”亦是如此,因而阳交抑或是承山的穴名意义缺失了这一内涵。
另外,《素问·刺腰痛》篇仅提到“阳维之脉”,没有提到“阴维之脉”,可能是古人没有在相应的位置发现“脉”,所以在讲到“飞阳之脉”时说:“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度古人意,阴维的部位是有的,但是没有“阴维之脉”。
(二)经脉意义上的维脉
从《难经》始,阳维脉与阴维脉的指代就变成了经脉。
《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182]
同时,《难经·二十八难》对阳维、阴维的意义作了解释:“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183]
后世对阳维与阴维的认识主要从《难经》,将二者视为奇经八脉的两条经脉,《十四经发挥》用多个交会穴粗略地勾勒出了二脉的循行,到《奇经八脉考》,李时珍更是详细描述了阴阳维脉的循行路径以及与之交会的腧穴。于是,阴阳维脉的理论以《奇经八脉考》为标志而成熟,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维脉有两层意义,一指刺灸部位,出于《内经》;一指经脉,出于《难经》,现一般从《难经》,认为阴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中的两种经脉,循行由足至头,分别维络于诸阴经与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