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论身形
第一节 经筋
《灵枢·经筋》篇按照手足三阴三阳的模式描述了人体筋肉系统的分布,即十二经筋,有起、结、聚、布等分布特点,其走行方向均起于四肢末端,终于头面躯干,分布区域大致与同名经脉的体表线路相吻合。
《说文》:“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1]古人对运动系统的解剖并不细致,筋的内涵也较为模糊,肌腱、韧带、条状的肌肉以及一部分静脉(青筋),都可被称为筋。筋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组织,从力,与脉、皮、肉、骨等组织并列,被古人视为一大类组织形式。《说文·糸部》“经,织也,从糸,巠声”[2],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后引申指较大的纵行主干,多指直行的(一般是南北方向)的道路,也指主要的河流水道。所以,经筋本义是指纵行的主要的筋。人体的组织结构的数目比附于自然,经筋十二,与十二经脉相同,亦副天数。岁星的公转时间为十二年,一年有十二个月,所以,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与经筋均是具体组织,有具体的形态基础,经脉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被添加了许多理论内容,所以十二经脉理论渐渐地远离了最初的脉的实体形态基础。筋相对于脉而言,更加具体,而且分布浅表,亦可通过简单的解剖而得到较为明确的形态认识,所以,经筋系统不容易被抽象化,理论一旦形成之后,未再有较大的改造。十二经筋通过主干及其分支的广泛分布,基本上覆盖了体表主要的肌肉、肌腱与韧带。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3]这一认识也符合临床实际,而且,经筋分为阴阳,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是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的,人体的运动是由若干块骨骼肌互相协调与拮抗完成的,所以,可以将十二经筋的分类方式看作古人朴素的运动系统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部分筋膜)的分组方法。
注家对经筋的认识也没有大的分歧,其中尤以张景岳的解读翔实可依:
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会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阴之筋络诸筋,而肝曰罢极之本。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4](《类经·经络类·十二经筋结支别》)
张景岳云“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简要地举出了经筋的功能,对于分布聚结特点的分析也符合实际,尤其对经筋的刚柔之分,颇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