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变迁的政治过程:以河北李村为例
- 付会洋
- 1309字
- 2025-04-08 14:45:39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然而,作为事农者的农民却不能从农业中获得充足的生计保障和应有的尊严。笔者尝试从政治过程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解释,同时以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农业变迁实践为载体,探索理解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处境。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历史比较研究法、实践过程研究法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具体路径为:从国际竞争及政府主导发展下的农业变迁着手,对农业的政治过程做出详细阐释。本书的“政治过程”主要指对农业相关资源如土地、水利、农资、农产品、劳动力等的组织和利用过程,以及组织和利用的目的与逻辑。
在国际竞争层面,笔者主要考察了绿色革命中的政治意蕴、农业自由贸易中的政治,以及食物主权运动与新农业政治。在政府主导发展层面,笔者认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深受国际竞争的影响。国际政治的现实性存在会对一个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及其内部的政策制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亦不例外,它既是对国内农业发展方向的指引,也是应对国际农业政治的措施。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笔者通过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文本挖掘,发现国内的农业政策形成了一套以经济为中心,以一体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为关键内容的相互交错的话语体系。这套体系的关键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正如它可以自动地吸纳并排斥一些对象一样,它也有一定的受益偏向。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甚至工商资本皆可从中获利,而相比之下,普通农民获益寥寥。
为理解农民的真实生产情况与生活处境,笔者并未止步于对政策文本的分析,而是沿着政策所涵盖的不同方面深入村庄,具体考察了解政策导向下的土地分化过程、农田水利在集体与个体化进退中的政策困境、地方政府主导的李子市场嵌入和影响、传统农业种植在市场化进程中所遭受的双重挤压及所发生的空间嬗变、在打工与种地这一分工中的性别关系。研究发现,政策作为一种政治权威在国内自上而下的推行中并非毫无阻碍,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会利用或消解这种权威,同时这种权威也会重塑或深化地方原有的权力结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与国际经济与政治力量、国内政策权威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和形塑了国内农业的变迁路径。无论是在土地分配还是在水利灌溉的组织工作中,经济都被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手段引入农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农业关键资源的商品化带来了部分农民无缘享用资源的尴尬结果。李子市场的嵌入在为农户提供新的生计可能的同时,也使农户更深地卷入市场之中。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但农民的市场意识薄弱,生产的农产品难以销售,进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另外,因粮价低,不赚钱,以及日益高涨的货币化需求,农民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小麦种植。一方面,国际粮食价格不断拉低国内的粮食价格,使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教育、住房、人情往来等开支又不断拉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在这种经济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业家庭需要从打工中获取更多收入以补贴家用。因固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夫妻二人“谁外出,谁留守”成为一个问题,妇女在这一过程中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总之,农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领域、一个社会领域,更是一个政治领域。农业的变迁也不仅仅是出于农民的利益而进行的,更是出于国际竞争和国家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