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传统与时代精神:英国喜剧电影(1990~2002)
- 许航
- 2063字
- 2025-04-07 16:39:58
第一章 英国喜剧电影创作综述(1990—2002)
英国学者罗伯特·墨菲(Robert Murphy)在《英国1990年代电影概述》一文开篇中写道:“1990年英国的电影业看上去像是一株生病的植物,很难活过新的世纪。”[1]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电影业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方面,英国电影在生产数量上增长缓慢,更缺乏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电视频道依然在英国电影的生产和播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并不像80年代那样给电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多功能影院的建设推动了电影观众数量的增长,但是令英国的电影人沮丧的是,电影观众的数量虽然持续上升,但是吸引他们的大多是好莱坞电影。“讲英语”的好莱坞电影对英国电影市场的入侵,要比它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都更加容易。
在最初几年几乎令英国人绝望的沉寂之后,1994年浪漫喜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横空出世,并在票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这部电影先是在美国风靡一时,后又成为当年英国电影票房的冠军,在全球范围内的票房也超过了2.5亿美元。这部电影仿佛为当时的英国电影工业带来了好运气,90年代的英国电影在此后走上了上坡路。当然,改变绝非一蹴而就。纵观90年代及世纪之交的英国电影,可以说是英国电影发展历史上的一次“触底反弹”:多方资金投入英国的电影市场,制作团队也走向多元化、国际化,电影创作本身多种类型、题材并存,不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能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1997年10月24日美国洛杉矶英国总领事馆欢迎会的演讲上,时任英国文化媒体暨体育部部长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对英国电影工业的现状和将来充满了信心:“因为这些卖座影片[2]以及渐趋良好的商业大环境,我们可以在英国电影圈感觉到一股乐观的气氛。根据以前的评论者的说法,这个工业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日薄西山,入土为安了。当时票房掉到每年大约只有5000万人次,一年只生产30部电影的惨状。相比之下,光是去年,英国剧院就卖出超过1亿2000万张的电影票,电影的制作量也增加到127部。这样的数字和美国比起来并不多,但这却是英国电影市场急速扩张的铁证”。[3]
新旧世纪交替之时,正是英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昔日的工业大国、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已经逐步失去领导世界的地位,意欲找寻产业升级的契机。新执政的工党政府认为英国在有形物质与劳动成本方面已经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长期以来在工艺设计与创造能力方面却一直非常突出;而且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早已改变英国单一文化的内容,多个种族、地方文化的融合,已经使得英国文化有着与过去不同且更为丰富的内容,因此将“创意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与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新兴产业,以及若干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以开创潜在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活动。[4]而影视产业被视为这一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被任命为文化事务卿之后,克里斯·史密斯在法国戛纳宣布了英国促进电影工业发展的七项计划,试图帮助英国的电影产业从零散的小型手工业发展至整合完善的现代工业。这些计划主要包括:任命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电影部长(Film Minister)汤姆·克拉克(Tom Clark);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电影产业中从事工作;鼓励更多的投资进入电影产业,利用彩票基金扶植中小型电影的创作,并且实行电影制作支出的免税方案,鼓励资金向电影产业流动;实行市场保护政策,促进英国电影在市场中占有合理的比例;鼓励英国及在英国拥有大量放映连锁影院的美国商人投资复合式影城、重新装修老剧院,提供良好的观影环境,让人们重拾“看电影提供了晚上外出好时光”的观念;重视电影的国际推广,重视像《憨豆先生》及《一脱到底》这样的国际化制作的创作;吸引国际投资,吸引更多的美国电影或是其他国家的电影和电视到英国进行拍摄等。“我们的策略,就是去审视产业的各个层面,包括发行、推广展示和制作等环节,让英国处在一个很独特的竞争位置上,在欧洲以及美国之间,于地理、文化、经济上,都能扮演桥梁的沟通角色。”[5]
约翰·希尔(John Hill)在《当代英国电影——工业、政策以及身份认同》一文中乐观地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英国电影准备展现英国全境的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民族的、区域的、种族的、社会的和生理性别的身份和特点。浪漫爱情喜剧和“遗产电影”最容易打开大西洋彼岸的市场;与此并存的还有更为欧洲化倾向的英国作者电影,比如特伦西·戴维斯(Terence Davies)、迈克·李和肯·洛奇;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反映青年文化的类型电影;英格兰北部的地方情节剧;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凯尔特语”电影;英籍亚洲裔和英国黑人电影,等等。这些电影相互交叠,彼此混合,反映完全不同的英国社会特点。[6]不仅仅是题材的多样化,一批在商业和口碑上都表现突出的电影的出现增强了投资方的信心,来自国内和美、德等国的投资涌入英国电影的创作市场,同时创作团队越来越国际化,年轻导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吉奥夫·布朗(Geoff Brown)用“各取所需”(something for everyone)[7]来形容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文化。本章试图在这个“各取所需”的时代里,梳理在这一时期显得异常夺目的喜剧电影所处的创作背景、同时期主要的电影潮流以及喜剧电影本身的类型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