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广德帝

三日后,长安城,皇城,太极殿,举行了废立大典。

寿王周景铄被废为庶人,以民礼葬之,启王被抬了进来,在宫女太监的服侍下,换上了帝服,接受百官朝拜。

登基称帝。

启王周景贤登基后,改元广德,号广德帝。

同时,西川节度使楚堰,因除贼有功,加太尉、司空、兼尚书令,总揽朝政,爵升益国公。

都知兵马使陈登封羽林军将军,兼兵部尚书。

都押衙王知行领中书令。

赵骁领千牛卫中郎将。

其余西川将领,各有封赏。

.......

长安,太极殿。

“有奏出班,无事朝散。”

广德帝登基后,开启了第一次朝会。

因帝体有恙,是以在御座后用床躺之,以珠帘隔开,御座之前加座,由三公之首太尉楚禾代理听政。

“臣有奏。”

中书令王知行起身出列,奏道:“太尉公,当今朝廷初定,新帝登基,应先安抚京畿之地庶民,再传令各地节度使,令其上表称贺,早日进京觐见新帝。”

白玉阶上,楚禾启唇道:“准。”

中书令王知行陈奏完毕,兵部尚书陈登出列奏道:“禀太尉公,昔朝廷禁军尚有五万余,由前废帝任命的兵马副元帅章横率领,仍在长安以西,眉县驻扎,此刻,当发令使其率军归附朝廷。”

“准。”

“禀太尉公,昔朝廷右尚书仆射楚大人,在任期间,体国爱民,明达吏事,却遭奸人构陷罢官,今奸贼已除,可召回楚大人,官复原职。“

“准。”

.......

朝会之上,陈奏的官员几乎都是被提拔上来的原西川将领,真心实意愿意归附的原朝廷官员,如今只有大猫小猫三两只。

这些人都是原来楚庆当宰相时剩下的门生故吏。

不过楚禾却也不恼,只要这些人办事就行,谁要敢乱来,就休怪刀剑不长眼了,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京中一家老小考虑。

......

眉县。

五万余朝廷禁军仍旧驻扎在此,周景铄期待的赵慧恩率大军回援之事,根本没有发生。

待到西川军从长安派出使节来到眉县传令之后,城内五万余禁军尽数归降。

而此刻的统兵将领仍旧是原天下兵马副元帅章横。

原来。

当日周景铄派去传旨的人被章横提前察觉,章横得知周景铄要斩杀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行一步暗中将赵慧恩斩杀,伪造成其被周景铄召回长安的假象,随后藏匿圣旨,命令大军屯兵眉县,不动一兵一卒。

斩杀赵慧恩之后,没多久章横就得到了朝廷兵败的消息,此刻,章横仍旧按兵不动,丝毫没有救驾的想法。

直到没多久,又得到了周景贤登基,改元广德,周景铄被废杀的消息。

紧接着就是新帝使节来到城外下令。

章横想都没多想,就降了。

禁军的粮草本就靠长安城补给,如今长安被占,五万禁军的粮草吃一日少一日。

且他杀赵慧恩本是死罪不说,周景铄要斩他,也早让他寒心,更别说他一家老小还在京城。

如今新帝诏令,去其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仍保留龙武军大将军之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五万余禁军归附。

楚禾重新整编了这五万余禁军,将其士卒打散编入西川军中,将领另调,同时新立一军,名为神策军,将西川军和禁军合并之后的兵马,编为神策军。

令神策军掌控整个京畿地区。

原禁军编制仍旧保留,重新招募,但暂缓而施。

如今,楚禾手下的兵马再次达到了十多万余,更是占据了京畿富庶之地,钱粮无数,京畿人口众多。

随时可以招募大量新军。

整个朝廷从战后的颓废,很快开始了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

但表面上,整个京城百官归附,一片祥和,内地中,却是波涛汹涌。

.......

江陵。

此刻江陵节度使还在带兵赶去山南的路上。

“报,节帅,有朝廷使者前来。”

“快请进来。”

江陵节度使范令德,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将,连忙将朝廷使者请入了大帐,跪下听诏。

很快诏书念完,范令德却是跪在地上一阵失神,直到使者催促了数句,才回过神来,接过诏令,一看再看。

范令德看着诏令的内容,面色不断的变幻,最后咬了咬牙,终是叹息一声,坐了下去,道。

“使者,我已明白,这就撤兵回江陵,另外,回兵江陵之后,老臣将上京觐见新帝。”

诏书上言,新帝广德帝已经登基,前神武帝周景铄已经因罪被废杀。

令他退兵江陵,上京觐见。

范令德心中叹气,若是再年轻二三十岁,他绝不会撤兵,可如今,他都六十多了,晚节不保事小,牵连子孙可就.....唉。

.......

与此同时,大周朝廷各地节度使纷纷陆续收到了新帝登基的消息,并要求各地节度使上表称贺,和尽快入朝觐见新帝。

一时间,天下哗然。

离得近的陇右节度使,关内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中节度使没多久便皆上表称贺,表示不日将进京觐见新帝。

上表称贺之后,几名节度使在京中的家眷,纷纷受到了广德帝下令封赏。

只需等待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岭南等地各节度使上表称贺之后,天下即可安定。

.......

楚禾等西川众人独揽朝政后,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整个长安民生安定,神武旧臣们却是日益不安。

是夜。

左尚书仆射王辅府内。

散朝后,左尚书仆射王辅以贱降之名,邀百官晚间赴宴小酌。

酒至半巡,王辅忽然掩面大哭,百官俱惊,连问道。

“宰辅贵诞,何故发悲?”

王辅悲怆呼道:“吾哭大周也,楚堰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每每朝会,大小之事,皆独自裁断,视帝如无物,乃有王莽之心。”

“昔太祖皇帝,诛灭七十二路反王,方有今日大周之天下,然承平不过百年,却要丧于楚堰之手。”

百官闻言,皆恸哭。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忽然,一人大笑不止,前仰后合,更是以掌击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百官情绪刚刚上头,就被此笑声打断,顿时纷纷怒目而视。

发笑之人,四十余岁,身穿紫袍,浓眉大眼。

王辅视之,当即怒道:“北海侯,你祖上亦是跟随太祖皇帝定天下而封爵,汝亦是世食周禄,不思报国,反而嘲笑我等,是何道理!”

北海侯摇了摇头,继续笑道:“我非不思报国,而是笑满朝公卿尽做此女儿之态,难道你们夜哭到明,明哭到夜,就能哭死那楚堰乎。”

“那你待如何。”王辅道。

北海侯冷哼一声,缓缓道:“我有一计,可使周室幽而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