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把孟子请回来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 吟游沧海
- 1829字
- 2025-03-18 13:26:15
他将手中的密报放下,随手拿起旁边的《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家,被世人尊为亚圣。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的命运都是坎坷崎岖的。
《孟子》全文中,既有统治者所看重的部分,也有统治者痛恨的东西。
因此,历史上的朱元璋,在读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时,勃然大怒。
他认为这样的话怎么可以写在书本中,一代又一代的流传。
让那些读书人知道,还不得事事拿出来说理?
于是,历史上的朱元璋将孟子赶出了孔庙,不让他受世人祭祀。
不过由于天下士子的强烈反对,以及《孟子》中,的确有统治者所需要的东西。
很快,孟子又被请回了孔庙,享受世人祭祀。
而这一切的条件,便是朱元璋将《孟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修改。
《孟子节文》应运而生,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之一。
其中删减的部分,便是朱元璋认为大逆不道、有损君权的章节。
孔庙中被请回来的孟子,是被阉割过的,不完整的孟子。
如今,朱元璋手中的,自然是原版的《孟子》。
“把孟子请回来!”
他喃喃念着。
改变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千人千面,万种心思,天底下最难改变的就是人心。
想要教化万民,就必须选对教材,选对导师。
现在的儒家思想,早已经不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夫子本人大抵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会被扭曲曲解成这副模样。
现如今的儒家思想,更像是一个教派,是天下士子追名逐利的挡箭牌,是无数文人士大夫名利路上的遮阳伞。
恰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所产生的激烈思想碰撞一般。
如今一潭死水的思想界,也需要有一些水花,需要有一些波浪。
普及教育,宣扬思想,让天下的思想先乱起来,才能够引发更多的质疑,引爆儒教这颗大雷。
“破而后立,请回孟子,敲打刘三吾,就先从翰林院这帮文人士子开始。”
……
翌日,早朝。
刘三吾穿戴整齐,战战兢兢的站在队列中。
他心底总有种不祥的预感。
似乎,将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
人越老,越在意这一世的名声。
更别说刘三吾这样,兢兢业业持守本心的老儒。
若是晚节不保,这一辈子也就白活了。
刘三吾不无忧虑,心底里将那帮翰林学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如果不是他们胡来,他绝不会如此惴惴不安。
“上朝!”
随着鸿胪寺寺卿高亢的唱喏声响起,文武群臣神情肃穆,缓步来至奉天殿前广场。
这里便是早朝的地点,从上往下文武官员密密麻麻,离得远的,连皇帝的模样都看不清楚。
奉天殿门前,朱元璋坐上龙椅,底下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如潮水般涌来。
一套流程走过之后,东方已经亮起鱼肚白。
底下大部分臣子头颅微垂,看似是在上朝,其实走了已经有一会儿了。
只有离得近的六部九卿有司官员,此刻战战兢兢,唯恐一点小动作被朱元璋发现,挨了板子。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臣子,直入正题,道:“咱这几天时间,读了一些书,其中就有《孟子》。”
“当年,咱把孟子请出孔庙,是因为他的书里边,有不好的东西,咱觉得写的有问题。”
“时过境迁,咱现在再去看孟子的书,对里面那些东西的理解,又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现在天底下学子读的《孟子》,是咱亲自删减过的《孟子节文》,咱觉得不好,该换。”
“就换成原版的《孟子》,孟子那些东西,读书人都该学,天下人都要学。”
“咱要学,你们也要学,咱想着咱们都要重新读一读《孟子》,思考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写。”
“不仅仅是《孟子》,还有《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
“诸子百家的书,都要读,都得读,少了哪一门,都不成。”
“当然,咱这也只是个设想,没来得及和你们说,现在说出来,你们都说说看法,能不能成?”
他一番话说下来,底下众臣子神色各异。
把《孟子节文》里面删去的东西加回来,大家自然是举起双手双脚赞同。
圣人之言,删删减减就不完整,有违圣人教诲,大家早就想加回来了。
奈何朱元璋的刀子太过于锋利,这想法臣子们也就是想一想,没谁敢开口。
现在朱元璋主动提起,众人自然没有异议。
只是后面那些诸子百家的东西,众人并不太赞同。
儒家,或者说儒教,已经成了天下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根本。
四书五经,科举考材,圣人教诲,名禄其中。
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习惯这一套,几乎已经成了本能。
怎么现在要改,要把诸子百家那些被扫进垃圾堆里的东西,又翻找出来?
何必呢!
刘三吾尽管是惴惴不安,但此刻也不得不站了出来。
七十九岁高龄的他,在天下读书人心中久负盛名。
自从宋濂故去之后,天底下能说的上话的老儒生,屈指可数。
能在朝廷为官,且官位不小的,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哪怕他心中不安,此刻因为名声所累,也必须站出来反驳。
“陛下,老臣斗胆谏言,迎回亚圣可,师法诸子百家,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