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而成,分别是紫禁城、皇城和内城。皇城修建了四门,内城修建了九门。后来,由于政治局势的变迁,为了增加北京的防御能力,开始修建外城,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在内城的南边修建了一段城墙后便停了下来。后来这种布局一直延续了下来。
内城的九门错落有致,正南面有三个门,其余三边各有两个门。南面的正门叫做正阳门,也就是百姓常说的“前门”,但是在元朝的时候叫做丽正门,后来是明英宗将它改称正阳门,并且一直延续到今。正门左边的门在元朝的时候叫做文明门,后来也被改成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或者海岱门,南边的右门原本叫做顺承门,被改成了宣武门。东边的右门有原来的齐化门改成了朝阳门,东边的左门则被改成了东直门,西边的左门在元朝时候叫做平则门,被改成了阜成门,西边的右门被改成了西直门。而剩余的北边的两门“安贞门”和“健德门”则在明朝刚占领北京的时候就被改成了“安定门”和“德胜门”。
北京的外城也叫做南城,一共有七个城门,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西便门、广安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是在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永定门位于正南面,俗称永大门;左安门位于东南面俗称礓磙门,右安门位于西南面,俗称南西门,也叫做丰宣们,广安门位于西面,在清朝道光皇帝的时候才改过来,以前叫做广宁门,俗称彰义门,东面的是广渠门,俗称沙窝门。
皇城的四门分别叫做: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民国十五年,在宣武门和正阳门间开了一个和平门。后来,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通达的直线道路,东单牌楼东面和西单牌楼的西面的城墙处切开,又开了建国门和复兴门。
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内城和外城的许多城门都已经消失了,仅仅留下了一些有关的历史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