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扬名
- 红楼:我的青梅是黛玉
- 不会飞的虎皮鹦鹉
- 2012字
- 2025-03-21 10:00:15
“殿下。”贾琮起身看向永宁公主,“我构思好了,马上提笔写。”
这会,贾琮周围坐着的一些人已经注意到了大靖双生花,纷纷投来了目光。
高座上,北静王的目光恰在此时扫来。
“写吧,我亲手拿上去,让王兄瞧瞧。”周映荷嗤笑道。
“那多谢了。”贾琮取过案上笔墨,立刻在纸上挥毫泼墨起来。
他的字迹遒劲有力,又不失飘逸,很快,一首诗便跃然纸上。
“请。”
贾琮将稿纸双手呈送给周映荷。
“你!”周映荷十分恼怒。
她本来料定贾琮写不出来,存心激他。
贾琮中了县试第三的事,根本入不了周之桃和周映荷的眼。
她们也未听说此事。
故周映荷不清楚贾琮的文采水平,只当是懂点绘画之道。
哪曾想贾琮真就转瞬赋诗一首。
而周映荷也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看不出来诗词水平之高低。
“妹妹怎么不拿上去?”周之桃笑吟吟道。
“拿就拿!”
周映荷冷哼一声,接过稿纸,一阵风似的走上高台,递给北静王,“请王兄过目。”
北静王含笑接过,并未急着看贾琮所作之诗,而是看着周映荷,似笑非笑道:
“映荷妹妹,你要我评价这诗吗?”
周映荷没听出来北静王话中的意思,随意道:“要!请公正!”
“哈哈哈哈。”北静王水溶与站在他一旁的长史相视大笑。
复对周映荷含笑道:“那位就看看这贾府小辈文采如何。”
他将诗文递给长史,“你来念,都听着吧。”
这会儿功夫,台下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台上,不免好奇贾琮诗作水平如何。
长史点头称是,清了清嗓子,摆正稿纸准备念。
诗句映入眼帘的刹那,他微微惊讶了一瞬,大声读了出来:
《新夏》
莫怨春归早,蝉声已入帘。
但看云起处,犹带落花烟。
长史诵读声方落,满堂鸦雀无声。
那“云起处”三字余音尚在梁间缠绕,北静王水溶正在品茗的手忽地一顿。
“好个'犹带落花烟'。”
水溶点点头,目光似是不经意掠过下方贾琮的面容。
与荣国府乃世交的镇国公府嫡孙猛地起身,“这'犹带落花烟'化用了王右丞'空山新雨后'的意境,妙也妙也。”
“这'云起处'!”一老者抖着山羊须站起来,沉声道:
“去岁圣上御制《观云赋》,有'望气东南'之语,此诗暗合天听,实乃祥瑞之兆啊!”
“嗯?”贾琮一脸懵。
我都没听过《观云赋》,这老头这么会夸人?
此刻的贾琮并不认识出声的老者。
而他,正是李昌之父——国子监司业李嵩。
国子监司业乃国子监副手,负责管理国子监教务和六堂教学,监督学生课业。
虽为六品官员,但影响力并不小。
言罢,李松朝着贾琮微微点了点头。
贾琮忙回以“真诚而不失谦卑”的笑容。
李松和镇国公嫡孙的赞叹之声虽不洪亮,但也清晰传到了周映荷荷和水溶耳中。
周映荷立马狠狠分别瞪了俩人一眼,不满道:“就你们话多!”
镇国公嫡孙讪笑了笑,低下脑袋不吭声了。
而李嵩则是捋了捋胡须,微笑着示以她。
“映荷啊。”水溶忍俊不禁道:“我说句公道话。”
“此诗妙也,评为前三甲问题不大。”
“王兄一点也不疼我!”周映荷甩下这句,竟是愤恨地跑出了大殿。
殿内众人顿时笑的前仰后合。
站在贾琮身旁的周之桃饶有兴趣问向他,“没看出来,你才干挺丰富。”
“既擅长绘画,又懂音律,文采也不差。”
“郡主言过其实了。”贾琮拱拱手,“登不得大雅之堂。”
他忽想起一事,又问,“不知那画,郡主可曾今日送与皇后娘娘?”
“不劳你挂念。”周之桃明白贾琮其实是惦记他那五千两银子。
她此刻有些有苦说不出。
那《观音送子图》其实还在她手里,并没有送出去。
不是不送,是没法送。
因为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李皇太后也知道了这件事。
那画便是送不得了。
否则,岂不是应了李皇太后不如刘皇后之言。
“你的银子我记着呢,烦死了。”周之桃没好气地瞪了贾琮一眼,学那周映荷,竟也离去了。
“咳咳。”在贾琮旁边就坐的一位翰林学士努力憋笑。
贾琮无奈地摇了摇头,暂且压下心中疑惑,等待文会的继续进行。
“贾世侄,真是后生可畏啊!”镇国公嫡孙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满脸笑意地拍了拍贾琮的肩膀,“今日之诗,定能传为佳话。”
贾琮谦逊一笑,拱手道:“世叔谬赞了,不过是即兴之作,承蒙世叔美言。”
“哎,话不能这么说。”镇国公嫡孙摆了摆手。
“诗词之道,贵在真情流露,能打动人心便是佳作。贾公子此诗,不仅意境深远,更暗含祥瑞,实乃难得。”
俩人说话间,北静王有了新动作。
他望了眼周映荷匆匆远去的背影,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今日既是以文会友,本王倒想再出个题目,诸君莫怪。”
台下立刻有人附和道:“王爷请便,我等哪里敢怪之。”
北静王含笑点了点头,再拍拍手,登时有侍从抬着一扇紫檀屏风鱼贯而入。
待屏风摆正,众人才看到上面赫然绣着一张大靖舆图。
山川和江河脉络在烛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此乃我大靖万里江山。”
“请诸君以'江山'为题,作对联一副。”北静王意味深长道:“依然一刻钟为限。”
台下前列一中年男子抚掌笑道:“王爷这题目出得妙极。上月圣上在勤政殿批阅奏章时,曾言'江山社稷皆在百姓肩头',今日诸君当以黎民为念啊。”
出声之人乃大靖礼部侍郎张博,是丰德二十年的状元,文采斐然。
“好你个张侍郎,说的好啊。”北静王面露笑意。
显然,张博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能在庙堂居于高位者,无一是泛泛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