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开个...(特别求追读 求票!)

  • 枭汉
  • 枕金刀
  • 3119字
  • 2025-03-11 20:03:00

“八百骑?”

雒阳城内一角,糜家小院,高渊与简雍迎回了孙乾。

对于面见何进的经过和结果,高渊已经推算过很多次,倒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情绪反应。

底层道理再简单不过。

何进是豪强屠户出身,之所以能一步步升迁到当今帝国权柄第一人的高位,主要还是靠着他那位同父异母的妹妹,何太后这层裙带关系。

而何太后能够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中一步一血的杀将出来,除了自己的肚子争气,为刘宏生下一位皇子以外,其中张让、郭胜这两位大宦官也为此出了不少力。

两汉期间,尤其是东汉这一百多年里,士大夫集团最讨厌的两大政治团体,一个是阉党,另一个就是外戚。

现在这两大团体搅和在一起,更是令天下士人深恶痛绝。

何进哪怕再蠢,也不至于一点眉目都看不出来。

所以他看似位极人臣,风光无限,实际上根本没人敢公开支持他,私下支持的也极少。

尤其是在这个世家集团主导天下舆论的大环境中,反阉党、反外戚几乎已经成为了天下“有识之士”最正确的共识。

所谓帝国大将军,不过只是一名孤家寡人罢了。

而且此时与汉灵帝刘宏在位之时,局势已然完全不同。

原本何进、何太后,与张让、郭胜属于互相扶持的盟友。但是灵帝死后,何太后亲生子刘辩继位,原本的双方同盟变成了大将军、新帝、中常侍张让,这三方关系。

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关系转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权力。

天下乃是天子的天下,天下间的所有权力,最终都是天子的权力。

昔日灵帝在位时,大家可以和睦相处,互为助力,瓜分的都是刘宏手中的权力。

灵帝去世后,天下间所有的权柄都落在了新帝刘辩的手上。何太后临朝称制,也同样将帝王权柄握在手中,虽无女皇之名,却有女皇之实。

到了这个时候,何进的那点权力,就相当于是从何太后与新帝刘辩手中抠出来的。

若只有这些,倒也算不得什么。毕竟二人有着一层血脉亲情的关系,何太后主持内宫,何进主持朝堂,二人完全可以互为依仗,联手帮助刘辩稳固皇位。

可就是扛不住有人一门心思搞事。

这个人就是袁绍。

这中间的关系就相当复杂了。

袁汤生四子,长子袁平早夭,致使原本的次子袁成,成为了实际的嫡长子。

嫡长子袁成英年早逝,二子袁逢,也就是袁基、袁绍、袁术的亲生父亲。三子,则是如今的当朝太傅袁隗。

袁绍自从过继给袁成,从原本的二房庶出子,摇身一变成了长房嫡子。便毅然走上了一条与整个袁氏家族都截然不同的道路。

袁绍过继之后,为名义上的父母守孝六年,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名望,最为被“清流”士子所推崇。

而袁隗、袁基这等袁氏族人,因为与当时的中常侍袁赦有族亲关系,结为盟友,内外勾结,为清流士子所不喜,因此被称为“浊流”。

两次“党锢之祸”,使得天下士人恨不得生啖十常侍之肉。

袁绍作为被清流推出来的“执牛耳”者,之所以委身何进门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何进的力量,将整个阉党彻底铲除,最好引发阉党与外戚两虎相争,将这两大派系一起剪灭,他好从中攫取无与伦比的巨大声望。

有了巨大的声望,他袁绍自然将比肩周公,令天下士人归心。

届时,汝南袁氏的那些遗产,对他来说便已经无足轻重。

甚至因为袁隗与中常侍袁赦的这层盟友关系,汝南袁氏反而有可能成为袁绍名声上的污点。

以至于之后袁绍孤身前往河北,将汝南留给袁术,也是情有可原了。

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何进、何太后、何苗、张让、袁绍、袁隗,这些人各自都有各自的算计,有些人即便是盟友关系,心思也并非尽数相同。

事实证明,袁绍确实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最后的大赢家。

而另一个赢家,就是那位看似啥都没做,莫名其妙就顺利接收了袁隗、袁基死亡之后的家族遗产,伟大的仲氏皇帝,袁术,袁公路。

......

金矿就在东莱郡内,东莱就在青州境内,这些都搬不走。

早在高渊等人刚从朐县出发之时,青州就已经出现了不少流民,何进身为大将军,不可能没有接到相关消息。

近年来青州屡屡遭受各方侵袭,单靠东莱一地,无论如何也没法挡住青州黄巾的,更遑论还需要征集足够的民夫开矿。

若是从相邻的冀州、徐州、兖州调集兵源、民夫、钱粮,根本没有这个可能,人家就不需要防备青州黄巾越境了?

算来算去,也只有扬州这一个地方,与东莱的距离也合适,又有足够的兵源、钱粮、人力。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封刘备为州牧而不是刺史,又或是一郡郡守。

郡守这等官职与功勋无法匹配,自不必提,更别说何进本就有心提携,必然要从厚封赏。

而何进想要开矿,就必须要给刘备足够大的职权,有权调用一州钱粮兵马人力物力。

更何况此时的扬州不比后世,乃是大汉东南“边陲之地”,论及人口、赋税,远远不及江北关东一带。

“咱们这位何大将军,比我之前预料的还要缺兵少将。”

高渊轻叹一声,原本按照他的推算,何进身为大将军,其麾下部曲、羽林、虎贲、北军五校、西园八校,虽说只掌控的一部分,但是总该有一万多兵马。再加上派出去征募军队的毌丘毅等人,何进手下总兵力应该有两三万。

而三千骑兵,本就是他推测出来何进手中的骑兵总数。

当然,虽然高渊一开始本着“反正早晚便宜董卓,就不如便宜自己”的想法,张口就朝何进索要三千骑兵,但是他心里也清楚,何进能给他一千五百骑兵,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只是没想到,何进根本没给他多少讨价还价的过程。

简雍倒是兴奋至极,将那支大将军府的令牌捧在手里,翻来覆去一顿细看。

“先生,先生,大计成矣!如今得了何大将军的允诺,只待其明日离宫回府,主公便为扬州牧了!”

“运筹帷幄高子玄,不辱使命孙公祐,日后定会传为一段佳话!”

“佳话?宪和真这样认为?”

高渊瞥了一眼兴高采烈的简雍,嘴巴一张,话语便如一盆冷水泼在他的头上。

“这...”

简雍很快便醒悟过来,想到了此间最大的弊端,“先生,自前汉吕氏以来,这外戚的名声可算不得好,我等隐瞒玄德,投身何进门下,若是传将出去,只恐惹天下士子唾弃啊...”

“宪和此时才反应过来么?”

高渊呵呵一笑,朝着孙乾抬了抬下颌,“此事我与公祐早就有过商议,只有宪和当时只顾着与那美婢饮酒作乐,不曾听闻。”

“先生有何计议,快说与我听。”

简雍顾不得两人谑笑,他本就率直洒脱,根本不会在乎俗世那些规矩,一把就扯住高渊衣袖。

高渊倏地一抖,躲过前者的大手,一脸泰然:

“这有何难?只要我三人瞒过了玄德公等人,自然也就瞒过了天下。”

简雍疑惑道:

“便是如此,那何进又如何能瞒得了所有人?”

“宪和放心。”

高渊拍拍前者的手,笑意盈盈:

“金矿一事干系太大,公祐此番已经提点过了,那何进但凡有一丁点的头脑,便绝不会在事成之前,就将金矿一事告知旁人,即便是心腹下属。”

“最多最多,也不过是何太后与当今天子二人知晓。”

“咱们那位何大将军,终归摆脱不了外戚这个身份,即便是位极人臣,也得不到朝堂中士大夫的认可。”

“我敢保证,他只会在黄金真正运抵雒阳城门之时,才会广邀群臣,亲自出城,在大庭广众之下开箱取金,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识人、用人,以及扶危济国之能。”

“如此一来,何大将军可谓名利双收,天下士人,也会对其有所改观。”

“那黄金运抵之日,岂不是我主曝光于天下之时?”

简雍一脸纠结,“先生虽料定何进必然死于乱局,只是公祐方才也说了,那何进听得金矿,最是急切,只想着三五月时间就要亲眼见到。若是三五月内何进还未能...”

“宪和可知道为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渊眉毛一挑,为简雍做出了最终解释:

“开矿、练兵、防贼,哪个是容易做的?届时钱粮不备、兵甲不齐、民夫不整、盗贼不数。万般理由在手,开不开矿,何时开矿,还不是我等说了才算?”

他连东莱都没去过,哪能知道金矿的具体位置。所谓的牛头金,不过是找糜家的匠人胡乱伪造的。

更何况,只要袁绍回到雒阳,铁定第一时间就要极力怂恿何进与阉党开战,届时整个雒阳城,势必会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一个何进一个张让,前者要应付袁绍到焦头烂额,后者更是要提防宫城内外一大遭敌人而胆战心惊。

哪里有闲暇功夫盯着他们?

还开矿?

开个屁!

就算能寻到位置,开出来黄金,最后还不是都便宜了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