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终于到了
- 北美1851,华工再造大唐
- 摸鱼与渔
- 2029字
- 2025-04-03 16:07:47
春暖花开的四月末,先遣部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训练,在海上飘荡了近两个月的邮轮,也终于抵达了港口外的锚地。
眺望宛如一座山峰的邮轮,破开海浪向栈桥驶来,李桓不禁有些恍惚。
去年的盛夏,自己站在船舷上望着现在脚下的土地,还对未来充满彷徨。
悠扬的汽笛声在忙碌的港口上空徘徊,水手抛出一根根缆绳,喊着号子拖拽庞大的船体贴近栈桥。
甲板上冒出一张张华人面孔,脸上写满了长途旅行的疲惫,迷茫地打量着这片未知的土地。
随着船舷和栈桥挤压,发出令人牙酸的尖锐声响,水手们欢呼着放下舷梯。
“终于到了。”
王诚嘀咕着,理了理工装的领子,脸上挂起一抹和善的笑容。
第一个走下舷梯的是看起来只有十八九岁的女子,穿着一件靛蓝色的大襟衫,下盖着一条颜色更深的及踝长裙。
有些毛糙的长发拢在脑后,怯生生的眼神像是一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猫,害怕中又充满了好奇。
李桓抬起的脚落了回去,看向同样笑容凝固在脸上的王诚。
王诚明白李桓的意思,连忙让跟来的妇女去迎接。
紧接着走下舷梯的,依旧是一位女性,只是看起来年纪稍微大一些。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等栈桥上挤满了女人,回家小队的保卫队员才在众人异彩纷呈的眼神中,走下舷梯跑了过来。
“报告,保卫部第一小队蔡元完成任务。”
年轻人抬手向李桓敬礼,疲惫的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
李桓抬手回礼,咬牙说道:“你最好能解释清楚是怎么回事。”
他的确私下和回家小队说过,选择移民时要向女性偏斜,但没说要搞得复华公司在拐卖妇女一样。
感受到李桓声音里的寒意,蔡元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连忙解释个中缘由。
他们远涉重洋回到凤浦港,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复华烈士的籍贯地,一路所见皆是满目疮痍,道路两旁挤满了流离失所的流民。
打听过后才知道是粤西有发贼起事,短短一年时间便席卷粤西多地,大有烈火燎原之势。
朝廷几次围剿失利,也不知是哪位栋梁提出了清乡之策,遣绿营兵将粤西百姓尽数迁往粤东、两湖,焚毁沿途村镇、农田以坚壁清野。
绿营兵什么德行,没见过的也有所耳闻。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整个粤西民不聊生,受灾百姓何止百万。
见李桓的脸色渐渐凝重,蔡元的声音越来越弱,直接停了下来。
“你接着说。”
李桓将回想起来的初中历史知识搁在一旁。
蔡元松了口气,接着讲这一路的行程。
回家小队费尽千辛万苦,才在粤东边界灾民聚集的地方,找到逃灾的复华烈士母亲和兄弟。
复华烈士的故乡此时正处于漩涡中央,不可能将骨灰送回去安葬,而那上万美元的抚恤金,也不是无权无势的孤儿寡母能守住的。
经过内部商议,他们提议送复华烈士的母亲和兄弟来花旗国。
在得知万里之遥的地方,竟然有一个仿佛地上天国的地方,对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消息很快就在灾民中传播开,无数百姓将回家小队围拢在中间,跪地祈求能给自己一条活路。
若是搁在往常,他们可能还要斟酌是否是骗局,但眼下这局面,留在这里只是等死而已。
第一批起航的邮轮有五艘,不是只有这些人想要来复华公司,而是哪怕借用复华烈士的抚恤金,也只够租下五艘邮轮。
考虑到李桓的叮嘱和远洋航行的环境,回家小队在安排百姓登船的时候,将所有女性安排在了同一艘船上,由于种种巧合才造成这艘船第一个靠岸。
“这一路辛苦了。”
李桓拍了拍蔡元的肩膀,由衷地说道。
蔡元没有客套,心有戚戚地点了点头。
他这两个月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整日揣着压倒击锤的柯尔特沃克左轮枪,堵在通往船舱的走廊。
在航线的末尾,桀骜不驯的水手们都开始敬佩这个看不起的东方小子,尽可能绕着船舱走。
生怕有什么动作,让神经紧绷的蔡元误会,直接跟他们拼命。
妇女安抚好栈桥上的女人们,便带她们回复华公司安顿。
路过港口货场的时候,取代华人苦工的爱尔兰裔苦工见到都是女性,顿时在那吹起口哨大声调笑。
负责护送女人们回公司的警卫连一排三班听不懂英语,但看他们猥琐的神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得到班长的允许之后,两名保卫队员直接冲进货场,将一个正在做不雅动作的爱尔兰裔苦工踹翻在地,朝着鼻梁就是一脚。
李桓的“丰功伟绩”一直是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在赵阿福和保卫队员们分享了在猪仔船打爆巴洛鼻梁的事迹,这些年轻人在训练时总不自觉地朝着鼻梁下手。
最夸张的一段时间,复华公司的郎中,一日得收治几个鼻子受伤的保卫队员。
见到同伴被打,爱尔兰裔苦工放下工作围了过来。
“停下。”
班长压倒手中复华保卫1852型步枪的击锤,用仅会的英语单词吼道。
没有人敢用性命挑战他不敢扣下扳机,合恩角酒馆和猪巷的尸体,已经证明了华人越发强硬的态度。
看着同伴的鲜血将地面的沙土浸染成鲜艳的红色,爱尔兰裔苦工也只能咬牙切齿地看着保卫队员,不敢再往前走一步。
再给对方肚子一脚,两个保卫队员像是凯旋的将军,在羡慕和崇拜的眼神中回到队列,护送女人们扬长而去。
邮轮卸完货,在港口旗手的指挥下挪到旁边的泊位,给等待许久的第二艘邮轮让出位置。
经过相同的流程放下舷梯,当初通知陆氏会馆要袭击工地的中年,第一个走了下来。
身为李桓亲自任命的回家小队副队长,他给李桓带来了一个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的消息。
受资金和邮轮数量的限制,滞留在凤浦港的灾民已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