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刘弘:我儿牛逼!
- 上品寒士:从凿冰求鲈开始
- 潇逸神
- 2081字
- 2025-02-12 12:01:19
皎洁的月光下,王孟姜吹着笛子,面容白皙没有一丝瑕疵,高贵中透露着灵动,仿佛仙子下凡一般,散发着令人沉醉的光彩。
刘浚之不知不觉间,竟然看的出神。
“刘兄,我奏的如何?”王孟姜看到刘浚之的眼神,心中又是羞赧,又是欢喜。
“好,非常好,师妹果然是天下闻名的才女啊!”刘浚之回过神来,笑着夸赞道。
王孟姜俏皮一笑,“我哪是什么才女,这天下间算才女的人,恐怕只有谢家姐姐。”
刘浚之知道,她说的谢家姐姐,便是大名鼎鼎的才女谢道韫。
“师妹聪慧,在我眼中是绝无仅有的。”刘浚之一本正经的夸赞道。
此时的气氛,若是前世年轻的他,肯定会往暧昧撩人的路子上引导。
只不过,他现在身份不同,与王孟姜今日初见,太过于激进还是有些过犹不及。
“多谢师兄。”王孟姜开心道。
随后,王孟姜又教了刘浚之几个当世流行的曲子。
一直到了后半夜,王孟姜实在困倦的厉害。
刘浚之便让王孟姜在他们的房间休憩。
而他则和王献之一起,去了那间闹老鼠的客房睡觉。
果然,刚躺下不久,刘浚之就听到一阵阵老鼠的吱吱叫声。
……
王羲之与葛洪在丹房,一直闭门修炼整整两天。
在此期间,刘浚之和王献之、王孟姜兄妹,便在葛洪的道观周围游山玩水。
暮春时节,江东春暖花开,山林间的景色格外的优美。
刘浚之只感觉惬意时光,似乎是过的极快。
当刘浚之又坐上琅琊王氏的奢华牛车,辞别葛洪向山下而行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
此次拜访葛洪之行,王羲之自觉非常喜悦。
不仅与葛洪论道修行大有收获,而且还收了刘浚之这么一个‘超凡俊才’为弟子,堪称双喜临门。
相比来时路程,归途徐徐而行,反而更加的松弛惬意。
“浚之,你可愿意此时为官?”
缓缓而行的牛车中,王羲之非常和蔼的向刘浚之问道。
刘浚之提出的全新理念,让王羲之深深知道,此等人才绝对不会甘心流连在山水之间的。
既然如此,他作为刘浚之的老师,自然要好好帮弟子一把。
“老师,我今年不过十六岁,出仕的话,尚且太早。”刘浚之直接表示自己的意思。
琅琊王氏与司马皇帝‘共坐’天下,若是王羲之给刘浚之做推荐,一个清贵官职,肯定是少不了刘浚之,而且以后的仕途升迁,也绝对会颇为顺利。
但是,刘浚之早就已经谋划属于自己的路线,此时当然不可能答应。
王羲之闻言,赞许的点点头,“潜心用思,名士之气度也!为师也觉得,你年纪尚轻,不急于入仕途,当以读书养望为上,如此方为正道。”
书圣这话的确是真正符合东晋时代的政治环境。
历史上的谢安,从十几岁成名开始,一直辞官拒官,直至养望到了天下皆盼,呼喊出‘谢安石不出,奈苍生何?’的声音,才终于是入朝为官,很快就成为跟桓温抗衡的领袖人物,更是在后来淝水之战大败前秦。
不过,刘浚之的养望,并不想要跟谢安一样三十多年。
“浚之谨记恩师教诲,一定跟老师多多学习,用心精进。”刘浚之认真的说道。
王羲之摇摇头,微微一笑,“我收你为徒,可教你书法之道,至于其他的话,我是教不了你的,只怕反而会误人子弟。”
道观里的那一番话,彻底让王羲之对刘浚之心服口服了。
对于经世济民的学问,王羲之这个老师,自觉是也远不及刘浚之的。
“老师言重,浚之实在惶恐。”刘浚之连忙说道。
王羲之毫不在意在徒弟面前承认自己不足,反而继续说道:“为师知道,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但还需要在儒学上继续精进,最好是名动天下,如此方能一展心中抱负,而不受制于奸邪小人。”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之间的势力相互联合,也相互制衡,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
谁要是想在世家门阀夹缝当中,攀向至高的权利巅峰,除了有才,还得有名望。
刘浚之明确感受到了王羲之对于自己真切的关心。
这是一种惜才爱才的心态。
王羲之一行,在刘浚之的指引下,来到了刘家庄园准备小住几日,他与刘浚之父亲有过几面交情,如今收刘浚之为弟子,自然要拜会一番。
车马在距离刘宅尚远的时候,刘浚之就看到前方一群身影在路上等候,领头的人正是老爹刘弘。
“王右军大驾光临寒舍,仆三生有幸也!”
刘弘昨天从京口回来,便听小婢女青禾禀报,说是小郎君偶遇了书圣,不仅拜师,一起去了小仙翁葛洪道观拜访,而且拜访完葛洪后,还要来刘家拜会他!
这一下子,可是把刘弘激动坏了。
自己的儿子,怎么就这么争气了呢?
那可是书圣王羲之啊!且不提琅琊王氏的权势地位,光是王羲之的书法文章大名,就足以令世人全都牢牢记住‘刘浚之’这个名字。
书圣弟子!
刘弘派人在下山路上提前守候,一旦见到王羲之一行车马下山,便立刻回来禀报迎接。
“元休,你我乃旧相识也,如此兴师动众,实在有些见外也。”
王羲之走下车驾,上前两步,亲手扶住了行礼的刘弘。
刘弘虽然在钱塘也算是士族行列,但是在建康城中,与王谢此等门阀相比,与寒门微末相比,也没有收到过太多重视。
如今书圣王羲之,以故旧相称呼,可谓是给足了自己面子。
一时之间,宾主真如多年老友一般。
“逸少兄,一路车马劳顿,还请入寒舍稍作歇息吧。”刘弘总算是想起来真正的待客之道。
“如此,那便叨扰元休了!”王羲之笑呵呵道。
王献之、王孟姜亦是执晚辈之礼,向着刘弘告名致谢。
在一番饮茶歇息后,刘弘准备好的筵席,很快便开始。
王羲之与刘弘相谈甚欢,似乎真的像是多年老友一般。
在相谈甚欢之际,王羲之忽然放下手中的酒杯,向刘弘问道。
“元休,浚之可曾与人定有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