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刘浚之,可安天下也!
- 上品寒士:从凿冰求鲈开始
- 潇逸神
- 2572字
- 2025-02-11 10:00:03
王羲之忍不住道:“浚之此言与《尚书》中‘民维邦本,本固邦宁’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民之贫富,或不由己也……”
王羲之话只说了一半,但在场的人都懂。哪怕是王献之和王孟姜,也知道王羲之的隐喻。
刘浚之言民富则国强,但是民之贫富,不由自身决定,只有遇到贤明的君王,方能休养生息,累积财富。
当今朝政废驰,君主不贤,致民生凋敝,百业不兴。如此看来,似乎应该是君贤则国盛,君昏则国衰才对。
这话太过大逆不道,哪怕是王羲之,也不敢直言,只能影射。
而刘浚之闻言,不禁一笑。
“老师所言不错,但浚之以为,朝堂之策影响的是分配之贫富,而非生产之贫富。”
“哦?此言何解?”
葛洪眼睛越来越亮,忍不住立刻问道。
刘浚之的话,让他感到新奇的同时,又觉甚妙。
刘浚之沉吟片刻,再次开口道:“老师与仙翁可知,生产力为何?”
“生产力?”
葛洪与王羲之全都拧眉,若有所思,却又都说不出来。
刘浚之笑了笑,“譬如一农夫,耕种一亩田地一年,所能产出的食物,即为生产力。若朝堂之策不变,生产力提高,则天下之民可富也。”
葛洪与王羲之皆恍然大悟。
刘浚之这一番话,又衍伸出了新一层意思——生产力决定国家的盛与衰。
两人觉得刘浚之所言有理,但是又不太现实。
毕竟土地亩产,怎可能轻易提升。
生产力的提升,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甚至非一代两代之功。
这民富国强之法,也未免太过苛刻。
两人若有所思又微微叹息,都认为这条路比君王贤明更难。
“浚之以为,这生产力当如何提高?”
这时,原本昏昏欲睡,此刻却完全精神抖擞的王献之,在旁边忍不住插嘴道。
他并不像葛洪与王羲之想的那么深,他觉得刘浚之既然提出来了,肯定是有解决办法的。
王孟姜也睁着盈盈眸光,期待的看着刘浚之。
葛洪与王羲之也不禁看向刘浚之。
刘俊之笑了笑,他是穿越者,当然知道该怎么提高生产力。但是这话肯定不能跟葛洪还有王羲之说啊。
于是他换了一种忽悠方式,道:“战国时,李冰受秦王命,任蜀郡太守,修都江堰,后蜀地成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从此蜀地无饥也。此为生产力之提高。”
“汉朝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于纸张上记录文字,编纂成书。从此书籍无需书写在竹简、丝帛之上,读书人数量愈增,此亦为生产力之提高。”
“又譬如前朝马均,创新式织绫机,使织锦之效率提升四至五倍,此皆为生产力之提高。”
“俊之虽不知有多少方法可提高世间之生产力,但如李冰、蔡伦、马均等人,皆埋头苦干之人。世间有士农工商、贩夫走卒,三百六十行。每一行学问皆耗尽人之一生,也难以穷尽。自然,每一行之生产力,皆有不断提高之潜力。若人人皆恪尽职守,以此为乐,以穷其妙,何愁生产力不前,国不兴盛也。”
刘俊之这番话,是发自肺腑所言。
常人一般无法改变君王是否贤明,朝堂是否污浊,政策是否公正,但有识之士,皆有爱国之心,皆有忧民之隐。
究竟该如何在无法改变上层的情况下,尽自己的一份力呢?
其实很简单。
干一行爱一行即可。
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认真钻研自己在做的事情,推陈出新,以此为乐。
终有一天,自己所思所学所作所为,或有重开日月之影响。
刘俊之这一番话说完,屋里再次陷入无声。
葛洪、王羲之、王献之,甚至包括王孟姜,都陷入了沉思,并且脸上带着恍然与震惊。
每个人,都有兴国的可能,甚至重开日月之能吗?
哪怕一个普通的农夫,一个打铁的匠人?
听起来荒谬,但仔细想想,却越发妙不可言。
葛洪与王羲之,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极致之人。
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人又都因兼济天下的意愿不曾得到满足而内心有所遗憾。
如今刘俊之的这一番话,可以说给他们心灵上打了一针安慰剂。
相当于在告诉他们,你们已经做到了最好,你们的努力与思考,创作与遗泽,已经在影响并强盛着这个国家了。
这如何不让他们感到生平之大慰!
事实上刘俊之说的一点也没错,葛洪与王羲之的思想和成就,确实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强晋之一国了,而是强华夏之一族。
葛洪和王羲之细细品味了刘俊之的言论,良久之后,葛洪长叹一声,指着刘浚之,向王羲之说道:“刘浚之,可安天下也。”
对于葛洪的评价,王羲之丝毫不觉得过分夸赞,只感觉恰如其分。
刘浚之的这番话,确实令他折服。
如此鞭辟入里,推陈出新之话,哪怕是他,也从未闻也。
“浚之颖慧,十倍于我!”王羲之也目光大亮,发出一声赞叹。
王羲之和葛洪,已经全都是超然隐世,并不是那种爱好臧否人物者,如今竟然给了刘浚之这么高的评价。
小书圣王献之,心中也是满满的钦佩之情,心中暗道:“刘兄之言,我竟然只是似懂非懂,又觉玄妙异常,若与之相比,只怕差上百倍,也不止啊!”
他向刘浚之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其神态,真的是君子见贤思齐,丝毫没有狭隘卑劣者的嫉妒。
“刘郎才气,王谢诸家子弟,只怕无人能及。”
王孟姜饱读诗书,绝非一般女子,以所见各家子弟,在心中一番比较之后,竟然发现无人能及刘浚之。
她望向刘浚之的眼神,如秋水一般浓切,只觉得刘浚之挺拔的身姿,仿佛在闪闪发光一般吸引人。
刘浚之一番话,让王羲之、葛洪两个隐士的心,从清淡无为,竟然愈发激动起来。
二人拉着刘浚之继续促膝交谈。
天色从大亮,到了黄昏,最后又是继续秉烛夜谈。
一直到几个人全都饿得肚子打鸣的时候,方才是暂且‘放过’了刘浚之。
在道观吃完晚饭后,天色已经是二更夜深时分。
葛洪安排刘浚之和王献之同睡东厢房,自己则是继续跟王羲之去了丹房。
刘浚之感觉自己从来没有今天这么累。
一股子心力憔悴的感觉。
王羲之和葛洪,仿佛是如饥似渴的小学生,拉住自己这个老师就不撒手了。
“啊,舒服!”
刘浚之把外袍一脱,往榻上就躺下,立刻长舒一口气。
小书圣王献之,此时如同小迷弟一样,坐在旁边的卧榻上,向刘浚之问道。
“刘兄之才,竟然令父亲和仙翁都是连连称奇,小弟实在是佩服,以后多多向兄请教,还望勿怪。”王献之认真的说道。
刘浚之现在一听什么请教,就已经是一个头两个大。
他连连摆手,坐起来说道:“贤弟言重,我也不过是胡言乱语而已,哪知道恩师和仙翁,竟然如此反应。”
这种谦虚的话,王献之当然是不会当真在意。
“刘兄偶感而发,便阐世间至理,实乃天纵之才也!”王献之一本正经的说道。
刘浚之正愁着,害怕王献之也要拉着自己搞什么彻夜长谈,忽而一阵敲门声响起。
小妹王孟姜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七兄,你跟刘兄歇息了吗?”
王献之看了一眼,已经脱掉外袍的刘浚之,然后开口说道:“小妹,刘兄已经歇息了。”
哪知道,门外的王孟姜仿佛是没听到一样。
“哦,那这样的话,你开门啊,七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