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教授卢植

刘备加入摆地摊这个行业的具体时间,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但他离开这个行业的时间,是确定的——十五岁。

他离开这个行业,不是因为找到了更有前途的工作,而是要去上大学。

那个时代,高等教育远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能上大学的人可以说是珍稀动物。而一个卖草鞋的草根能成为珍稀动物,绝对是个奇迹。

奇迹在刘备身上发生,并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在摆地摊这个行业里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靠卖草鞋积攒了很多金钱,只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经历了中年丧夫的巨大痛苦之后,不仅含辛茹苦地卖了多年的草鞋,一手把心爱的儿子拉扯长大,而且不计代价决定让儿子去上大学。

尽管这位单身母亲带着幼小的儿子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但她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平民家庭,要想改变儿子的命运,必须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虽然在那个时代,平民家庭靠知识改变命运很遥远,但不靠知识要改变命运就更遥远。

这也是她能为儿子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单身母亲独自承担了卖草鞋养家糊口的工作,决定让儿子去上大学。

刘备的母亲是母亲中的榜样,与今天那些不怕苦不怕累、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大学的父母比起来,她的事迹依然熠熠生辉。

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无法知晓这位母亲的名字,史书上连她的姓氏都没有记载。但我们需要记住这位母亲,不只是因为没有她就没有刘备日后的成功,更是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身上体现出来的母爱的无私与纯粹!

这位母亲让人更为钦佩的是她的眼光,她让儿子上大学拜的老师,不是一般的教书先生,而是——卢植(字子干)。


东汉末年,卢植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人,不仅学问好,而且武略高,是地地道道的文武全才。

先说学问。卢植的老师很有名,是当时的学界泰斗、古文经学大家马融。

马融老师不只是学问大,派头也很大。他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汉明帝皇后(马援的女儿)的侄儿,算得上是皇亲国戚,家中不是一般的有钱。

我们知道,治学讲究心静。但马融老师的讲堂却非常有特色:一边是弟子们在讲堂里子曰诗云,温故知新,书声琅琅;一边是讲堂前侍女如云,轻歌曼舞,环佩丁冬。

这样的学习环境,想必很多人早已心神不定口水直流想入非非了。但卢植却几年如一日,刻苦学习目不斜视(大户人家的侍女可有百里挑一的美女)。可见他的定力有多高,传说中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也不过如此吧。

卢植的师兄更有名,是遍注儒家经典、一统经学的儒学大家郑玄。

郑玄师兄是个奇才,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给大人们当老师讲述儒家五经了。

几千年以来,为《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做过注释的人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一般来说,一个人只是精研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至于一个人能遍注群经并且长期获得肯定,还能作为官方教材的,除了郑玄,也就只有一千多年以后的朱熹能够获此殊荣。

老师很牛,师兄更牛,当师弟的卢植自然也毫不含糊,史称他“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并且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两部儒学大作。令人遗憾的是,这两本书都没能流传至今(保护传统文化实在很重要)。

说起学问,马融、郑玄、卢植师徒三人可以相提并论,郑玄师兄略胜一筹。但说起武略,马融老师和郑玄师兄,也就只能望望卢植的背影。

后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时,东汉中央政府首先派遣三个猛人率领政府军打了过去。这三个猛人名字分别是卢植、皇甫嵩、朱,排名第一的就是卢植。

根据惯例,排名第一的自然是最受器重的。这次也不例外,政府军排名第一的卢植,面对的正是黄巾军中排名第一的大头领——张角。

双方见面,不认识,那就打吧。打了几仗下来相识了,张角原来是个挨打的主,一路是丢盔弃甲边打边跑;卢植原来是个打人的主,一路是乘胜追击一顿猛揍。

张角一口气跑到广宗(今河北威县东),狠下心来决定再也不跑了,发誓死也要死在这里(不幸被他说中了)。虽然张角打不过卢植,但卢植一时半会也搞不定张角,双方就在广宗打起了持久战,战役从第一阶段的运动战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阵地战。

卢植有耐心更有信心与张角打持久战,但他的老板——汉灵帝刘宏同志却没这个耐心。加上有一个太监(这是一个已经灭绝的人种另类)左丰,由于向卢植索贿不成,便乘机进了几句谗言。于是汉灵帝临阵易帅,派遣董卓出任前敌总司令,文武双全的卢植却被抓到了京城洛阳问罪。

志大才疏的董卓兵败后,东汉政府调遣猛人皇甫嵩率军围攻张角。皇甫嵩沿用卢植的用兵方略,取得了对战争进程有决定性意义的广宗战役的胜利。卢植也就得到了中央政府上上下下的重新认识,不但立即被无罪释放,而且还东山再起担任尚书。

但卢植最受时人敬重的,不是他的文韬武略,而是日后董卓专权要废掉小皇帝时,眼看满朝文武的沉默和胆怯,面对屠夫董卓的嚣张与残暴,卢植一声石破天惊的正义抗争(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按照惯例,敢跟董卓叫板的人,大好头颅过不了几天就会搬家,卢植却毫发未损,仅仅是丢了官而已。不是董卓不想杀卢植,而是杀不起。因为卢植的名望与正直已经四海皆知举世无双,连杀人如麻的董卓也不敢去杀这样一个粉丝满天下的人。如果董卓杀了卢植,那么就成全卢植做了忠臣烈士,而把自己永远地钉在乱臣贼子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因此,面对卢植,董卓即使在心底恨得牙痒痒,也只能面露微笑装出一副大度能容的王者胸怀。

看来名气大了就是好啊,关键时刻还能救命。

后来的猛人曹操评价卢植时,说他是“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虽然曹操此人一生说过无数的真话,但只有这一句,我认为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