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感染重症中医救治验案
- 张炜等主编
- 4095字
- 2025-02-22 09:56:24
十、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案
(一)一般资料
杨某,男,89岁,救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新冠救治定点医院,住院号:B76×××8。
入院时间:2022年4月29日;出院时间:2022年5月23日;住院天数:25日。
(二)入院前情况
主诉“咳嗽咳痰1周伴气促”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为黄痰,无发热,伴有气促,无胸闷胸痛,无咯血及痰中带血等不适,于外院急诊就诊,查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转入我院治疗,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抗病毒、抗感染、抗凝等处理,后于5月2日、5月4日查新冠病毒核酸两次阴性,转入ICU治疗,收治入院。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药物控制中,否认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等病史。
(三)入院时情况
发病以来,昏迷状态,鼻饲流质,体重无明显增减。
专科检查:昏迷状态,气管插管中,呼吸机辅助通气,双肺呼吸音粗,啰音未闻及,心率90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不肿。血压123/68mmHg。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1)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
(2)肺部感染。
(3)呼吸衰竭。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高血压。
2.中医诊断
疫病,内闭外脱证。
(五)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抗感染治疗,痰热清辅助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有所吸收,予以出院。辅助检查:①血常规(5月4日):白细胞计数15.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6%,淋巴细胞百分比2.0%,中性粒细胞计数14.68×109/L,淋巴细胞计数0.3×109/L,血红蛋白106.0g/L,C反应蛋白89.55mg/L。降钙素原45.46ng/mL。②凝血功能(5月4日):凝血酶原时间12.9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3.6秒,国际标准化比值1.12,凝血酶时间18.6秒,纤维蛋白原1.51g/L,D-二聚体4.33mg/L。③生化(5月4日):谷丙转氨酶19U/L,谷草转氨酶26U/L,尿素15.4mmol/L,肌酐92μmol/L,尿酸344μmol/L,钠142mmol/L,钾3.64mmol/L,氯107mmol/L。④淋巴细胞亚群(5月4日):CD3计数215cell/μL,CD4计数197cell/μL,CD8计数22cell/μL,CD19计数21cell/μL。⑤血气分析(5月20日):氧分压177.0mmHg,血氧饱和度99.6%,标准碳酸氢盐27.0mmol/L,总二氧化碳21.9mmol/L。⑥5月15日胸部CT(图10-1)显示两肺弥漫渗出,左肺局部实变,两侧少量胸腔积液,符合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表现;心包少量积液,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图10-1 5月15日胸部CT
1.西医诊疗方案
(1)氧疗过程:5月4日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模式(吸入氧浓度40%,自主呼吸压8cm H2O)。5月7日拔管,高流量吸氧。
(2)新冠病毒感染抗病毒: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300mg/100mg,每12小时1次,口服。
(3)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
(4)化痰治疗:氨溴索3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乙酰半胱氨酸0.3g,每日3次,喷雾吸入;布地奈德2mL,每日2次,喷雾吸入。
(5)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4100I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
(6)营养支持: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肠内营养乳剂500mL,每日1次,鼻饲。
(7)其他:艾普拉唑钠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保护胃黏膜;胸腺肽50mg,每日1次,皮下注射,提高免疫;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每日1次,口服,控制血压;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4UI,每日1次,皮下注射,控制血糖。
2.中医诊疗方案
(1)2022年5月4日一诊:患者昏迷状态,气管插管中,呼吸机辅助通气,面色白,口唇色淡,舌未见(伸舌不配合),脉细数。四诊合参,加以疏风清热,扶正固表。方拟荆银固表方加减:金银花15g,荆芥9g,黄芪9g,防风9g,广藿香9g,板蓝根15g,桔梗10g,芦根15g,炒白术6g,生甘草6g。1包,每日1次,鼻饲。结合此次疫毒袭肺,毒邪入血,弥漫血络,而为瘀毒互结证。中医治疗以清热化瘀解毒为主,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1次,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
(2)2022年5月7日二诊:患者神清,面色白,口唇色淡,舌淡红,淡嫩舌,无舌苔,脉细数。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气阳两虚证。拟予人参5g,100mL温开水浸泡鼻饲,每小时20mL,扶正温阳。
(六)疗效评估
1.体温变化趋势 患者入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未见升高(图10-2)。

图10-2 体温变化图
2.主要症状 患者属于重型,病程前期昏迷状态,咳嗽咳痰,为黄痰,无发热,伴有气促,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诉咳嗽咳痰症状好转。体温正常。
3.主要生化检查变化 (表10-1~表10-3)
表10-1 主要生化指标变化1

表10-2 主要生化指标变化2

表10-3 CT值变化


图10-3 4月30日床旁胸片
4.胸部影像学变化 4月30日床旁胸片(图10-3):右肺渗出影,伴右肺膨胀不全可能。5月2日床旁胸片(图10-4):右肺弥漫性渗出,左肺中、下野渗出,较4月30日进展。5月4日床旁胸片(图10-5):两肺野散在渗出,右肺为著,较5月2日吸收。5月15日胸部CT(图10-6):两肺弥漫渗出,左肺局部实变,两侧少量胸腔积液,符合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表现;心包少量积液,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月22日胸部CT(图10-7):两肺间质性改变伴多发渗出,两侧少量胸腔积液,符合新冠病毒感染改变,较5月15日基本相仿;心包少量积液,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右叶结节,肝脏囊样灶,胆囊多发结石。

图10-4 5月2日床旁胸片

图10-5 5月4日床旁胸片

图10-6 5月15日胸部CT

图10-7 5月22日胸部CT
(七)出院时情况
患者诉咳嗽咳痰症状好转,体温正常。查体:神情,气平,口唇无绀,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动度对称,语颤对称,两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稍粗,两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痛,未扪及包块。双下肢无浮肿。
(八)案例讨论与分析
1.辨证施治思路 该患者属新冠病毒感染危重型,病情进展迅速。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基础疾病不多,但平素纳差,形体消瘦,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水谷精微之气,精血津液化生不足,无力营养周身,故呈“正虚”状态,故面色白,口唇色淡,脉细。吴又可《温疫论》云:“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故疫毒邪气有可乘之机,经皮毛、口鼻内犯于肺,肺气失宣而上逆故见咳嗽;宣肃失职,津液不布,郁久化热,炼液生痰则痰黄,脉数;疫毒炽盛,入血弥漫血络,内闭外脱,故神志昏迷。总结其病理因素,涉及毒、湿、热、虚等,病位主要在肺、脾。
一诊时,患者经西医抗病毒、抗感染、氧疗、化痰、抗凝、免疫及营养支持治疗后,虽已核酸转阴,但仍处于昏迷状态,且氧和差,已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辅助检查提示肺部感染严重。床旁查看患者时,面色白,口唇色淡,舌未见(伸舌不配合),脉细数。四诊合参,考虑患者为余热未清,正气不足,故予荆银固表方口服以疏散余热,扶助正气。荆银固表方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针对性中药汤剂,其中荆芥辛香透散,善解表散风,金银花清肺经之邪疏散风热,两者合用,解表清热透邪;再加防风祛风解表,广藿香解暑发表,芳香化浊;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芦根清热泻火,生津除烦;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黄芪补气升阳,固表利水,炒白术健脾益气,固表燥湿,与解表药、清热药配用,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攻伐时不忘顾护正气;再有生甘草既清热解毒,又止咳祛痰,还能补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有散有敛,能清能补,共奏解表清热、扶正固表之效。且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说,其组成药物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巩固西医抗病毒治疗效果,防止核酸复阳。《温疫论》云:“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其血必凝。”邪热炽盛,阴液销铄,阴亏血涸,可造成血行瘀滞而成瘀;且邪热亦可迫血妄行,造成血溢脉外而成瘀。针对患者余热未清及血行瘀滞的病机,又以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化瘀。血必净注射液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主要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和当归的提取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等,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其具有调控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诊时,患者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仍提示肺部感染,床旁查看患者时,神志转清,仍面色白,口唇色淡,舌淡嫩,无舌苔,脉细数。中医在血必净注射液化瘀生新的基础上,加强扶正,予独参汤口服以益气养阴。独参汤出自《十药神书》,由单味大剂人参煎汤而成,既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又能生阴液,以改善热病所致的阴液耗伤。且相关研究显示,独参汤可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西医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辅助。
中药干预后的第2天,患者神志转清,氧和改善,生命体征平稳,呼吸道症状减轻。辅助检查感染指标明显改善。
2.用药分析 这是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抗感染、氧疗、雾化排痰、抗凝、免疫与营养支持为主,中医根据病机辨证论治。初诊时患者昏迷,氧和差,已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辅助检查提示肺部感染严重。中医辨证为余热未清,血行瘀滞,正气不足,予解表清热,化瘀生新,扶正固表。二诊时患者神志转清,患者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仍提示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仍为虚象,故在化瘀解毒的基础上,再大补元气,养阴液以扶正,诸法合用,取得良效。
3.得失点 本案是一则中医药干预后的成功案例。患者虽基础疾病不多,但平素正气不足,疫毒之邪乘虚而入,且发病后传变迅速。中医介入时虽已核酸转阴,但患者仍昏迷,氧和差,且已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肺部感染严重,故予疏风清热,扶正固表,并加强清热解毒、祛邪的同时,注意益气固脱,扶正祛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本例高龄患者入院时呈现一派正衰邪盛神情。所谓正衰,乃出现面色白、神志昏迷等阳气虚脱病机;所谓邪盛,表现为咳嗽痰多色黄等痰热蒙蔽心窍的症状。在治疗上扶正的同时,要防止助邪气内闭;祛邪又易再度伤及正气,故而本例不宜重剂,而应取轻盈之法。
初诊时,荆银固表方取玉屏风散,扶助正气而不助邪气,取芦根、桔梗等药,仿千金苇茎汤之意,以清化痰热而又不伤正气。复诊时,因痰热之邪已见清除,乃用独参汤大补元气,配以血必净,构成补气活血法,仿王清任急救回阳汤之意,以扶阳活血,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万怡、史海霞、胡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