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色雷纹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地位,改号永乐,同年,为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决心修一部巨著《永乐大典》。我的师傅也参与修著此书,前后修著五年,而很多离奇又辛酸的事情也接连发生。

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并将燕平改为顺天府,同时也将山来镇外一处道观改名为——永英观。

道观有位老道,别人都叫他为陈老真人,具体名字却没人知道。他曾捡过一位孤儿,取名薛桐。而薛桐虽从小在道观生活,也并非道士,因为师父说他命格不宜入道,而在天地之间。薛桐也不懂师父说的话,反正也没有父母,只能听师父的话。薛桐每日上午读书,下午修习道法,不过薛桐可能慧根浅,十八岁了,连道观的小道士道法都不如。小道士还会捏个火符来吓吓小鬼,而薛桐最多只会平安符。

这日晌午,薛桐正想读完这本书,要去睡一觉,结果就听见有人喊“六师兄,师父叫你过去呢。”先闻其声,才见其人,一个十岁左右小道童跑进薛桐屋,他叫英亭,父母为战乱所害,逃难至此,师父见其可怜,便收为徒,道观还有五位师兄,算上薛桐和英亭,师父一共七位徒弟。“慢点跑英亭,师父唤我何事?”薛桐放下书朝门口看去。

“这我不知,师父未曾与我说,只叫师兄速去。”这小英亭还在气喘吁吁,“你过去喝点水,我这就去找师父”薛桐摸了摸英亭的头。随即出了门,往师父院子里走。

道观不大,前庭供奉十二金仙,中院则供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简称元始天尊,后院就是客房和道士们的住处,因为陈师父喜欢安静,所以在后院半山坡上有一处草屋。倒也不远,半注香的功夫薛桐就到了,推开房门,映入眼帘,八仙桌正位坐着一位老者,发丝如雪,丹眉凤眼,瘦如骨柴,却隐隐有着仙风道骨之意味。这就是陈老道。薛桐推开门走到师父年前,作个揖“桐儿拜见师父。”

“哈哈桐儿,免了,过来过来”师父笑了笑,朝我勾了勾手。薛桐这才抬起头,发现师父左手边坐一人,站一人,站着的人头戴官帽,身着黑色锦绣常服,腰间挎刀两柄,一长一短,长刀三尺有余,刀身有弧度。再看坐着那人,配官帽,身着飞鱼服,眉眼之间英气飒爽。

师父看向那两人,然后为薛桐介绍“桐儿,这两位大人乃是京师来的锦衣卫陆远大人,宁羡离大人。”

薛桐抱了抱拳“见过二位大人。”

师父接着说“陆大人代宣圣旨,皇上要修巨著,这乃是造福于民的善事,为师也会前往南都,出一份力。这陆大人就是来接为师的,此去定要许多时日,这观中,为师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亭儿,为师想让你好好照顾亭儿可否?”

薛桐刚要回复师父,就听见一人大喊“不行,不行!”然后就见英亭推门而入。原来他尾随薛桐来,一直在门口偷听。

“可是为师此去著书,一来归期不定,二来也无暇照顾你。”师父闭上眼捋了捋胡子。英亭撅着嘴,想要反驳,但却词穷,随即转头看向薛桐,眼神中分明带有“师兄你快想想办法”的意思。

薛桐沉吟片刻,给师弟一个眼神,并看向一旁的锦衣卫大人。师弟咧了咧嘴,一副秒懂的样子,随即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师父,您这是去南都,一路上旅途遥远,徒儿可以照顾您的起居,而且徒儿道行尚浅,在您身边也可以多学功课不是。”

“这一路都有陆大人和宁大人照顾周全,而且你在观里,你的六位师兄也可以代为师授业,我晓得你是想要去繁华的南都瞧瞧,可既然是修道之人,必将要遏制本身,清心寡欲方是大道之通。”师父还是没有改变主意。

英亭抿了抿嘴,随后看向锦衣卫陆大人,“大哥哥,帮帮忙好不好,让我和师父一同前去吧。”

“咳咳”陆大人假意咳嗽,对师父说道“真人,我看这娃乖巧可爱,而且著书非一时可成,不如带小娃一起去,也免真人挂念家里,一路上有我和宁镇抚护其左右,可保万无一失。”

师父闭眼沉思许久,“既然陆大人也这么说,那老道也不好驳了您面子,就依了你吧。”指了指英亭,然后英亭开心一笑,搂着师父的腰,说“那师父,我再奢求一件事,让六师兄也同去呗!”薛桐对着师弟点点头,心想“大城市,我也想去看看,在这鸟不拉屎地方太无趣了。”

师父刚瞪眼,还没等说话。门外传来“师父,有事禀。”这是大师兄英虎的声音。“进来讲”师父对门外大师兄说。“师父,山来镇李善人过世了,想请师父前去。”

这时薛桐对大师兄说“师兄,师父还有要事,如果是开坛做法,大师兄做法也未尝不可。”

薛桐这么说是因为,大师兄的确在前些年便继承了师父衣钵,大小法事皆由师兄出面,一来师父年事已高,二来也是因为师兄道行已成,不会砸了道观名声。

还没等薛桐继续说,大师兄又说“此事,非师父去不可,因为李善人死状太过蹊跷,家人请官家查验,发现并非因病而故,且七窍流血,掌中有浅浅的青色雷纹。”只见师父眉头一紧。“可是为师还有要事。”

这时陆远起身,向师父抱了抱拳“真人不妨前去一探究竟,这山来镇也是回京必经之地,据此不过二三十里,陆某陪您一同前往。”

“这样也可,只是怠慢了陆大人,未曾给您安排酒食,莫要见怪。”师父抱了抱拳。陆远点了下头,“真人休要自责,陆某诚办皇差,怎会贪恋酒食,宁镇抚,速去准备车马。”“是,大人!”宁镇抚说罢就出了门。

“师父,那六师兄也同去呗。”英亭又附和。

“师父,就让我陪您和师弟一起吧,这样您著书时,我也能照顾师弟,况且明年科举,我也还是要进京。”薛桐说道。

“也罢,随我入世也好,磨练一下你们俩的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