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今所见赵刻宋本《伤寒论》之概貌
如前所述,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至清初也已很少见,亲眼见到过的人如凤毛麟角。虽然版本学家的考证取得了重大突破,现代信息技术为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的流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今人所学习应用的《伤寒论》,尽管多美言是以宋本为底本,其实际上,仍沿用以恽铁樵影印本为底本的重庆市中医学会校注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与《伤寒论译释》。研究认为此均不是以赵开美翻刻本为底本。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学习、研究的《伤寒论》底本,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赵开美翻刻本。①
①钱超尘.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J].河南中医,2006,26(11):1-3
1991年由刘渡舟先生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校注》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赵刻宋本的概貌。惜此版《伤寒论校注》中有个别的误讹字,如平脉法中,把“卫气”误为“胃气”,桂枝汤方后注中,“温覆”误作“温服”等。2013年钱超尘先生对《伤寒论校注》,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复印本为底本校勘,经“仔细校读发现刘渡舟本有少量排印讹字”,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复印件改正,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重刊本。
笔者以钱超尘先生重校过的刘渡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伤寒论校注》重刊本为底本,与日本东洋医学会2009年5月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赵刻《伤寒论》之影印本《善本翻刻 伤寒论》,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依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赵刻《伤寒论》影印本对校,仍发现几处瑕疵如下:
如第60页,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之黄连作“黄连”。
第35页中间,“概而论之”至“经筋失濡而成”一节文字,当是按语,依该书体例,本应是五号楷体字,却被误用为与《伤寒论》原文相同的四号宋体字,使之与正文混淆。
第62页,“大青龙汤方,八。”依第97页之“大陷胸汤。方二。”第107页之“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例,当作“大青龙汤。方八。”
第111页桂枝附子汤方中,“生姜二两”,当是“生姜三两”。
第188页小柴胡汤方中,“半夏半斤”,当是“半夏半升”。
第201页生姜泻心汤方中“半夏半斤,洗”,当是“半夏半升,洗”。
另外,卷前序文的顺序有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与中国中国科学院藏本中的《医林列传》均排在《国子监牒符》之前,而刘渡舟校注本则是《国子监牒符》排在《医林列传》之前。其原因可能是刘渡舟校注本“所用底本为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之《仲景全书·伤寒论》缩微胶卷本”,②不知道是王重民先生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拍摄时把顺序搞错了,还是今人在从缩微胶卷上影印复制时搞错了顺序,本作者所见到的缩微胶卷影印本之复印件也是《国之监牒符》排在《医林列传》之前。为此,我曾委托台湾朋友、医师学者林倡苇先生专程赴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藏本考察、勘对,发现《医林列传》确实排在《国子监牒符》之前,此与真柳诚先生《台湾訪書志Ⅰ故宮博物院所蔵の医薬古典籍》一文中的描述是一致的(见后文《刻仲景全书序》诠解)。缩微胶卷本之复印件的卷前序文顺序错误,可能是正反双面复印的操作过程导致的。惜刘渡舟校注本在2013年6月重刊时未能发现并改正。
②刘渡舟.伤寒论校注(重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瑕不掩瑜,刘渡舟校注本仍是目前所容易见到的比较好的排版本,为研究、学习《伤寒论》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版本条件。
由于此《伤寒论校注》是排印版,故在形式上尚未能全面展示赵刻宋本的真实面貌。1997年6月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中翻刻的宋板《伤寒论》影印出版,此影印本,则全面展示出真正赵刻宋本的原貌。

中国中医科学院藏赵刻宋本《伤寒论》书影

199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中国中医科学院藏宋板《伤寒论》
赵刻宋本《伤寒论》(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展卷,首见赵开美作《刻仲景全书序》,次见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作《伤寒论序》,再见张仲景原序名曰《伤寒卒病论集》。其概貌如下: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医林列传
国子监牒符
仲景全书目录
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
卷第一
辨脉法
平脉法
卷第二
伤寒例
辨痓湿暍脉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辨不可吐
辨可吐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后序

《仲景全书》翻刻宋板《伤寒论》之目录书影(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
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其卷内文字体例举凡如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一。五味,前有太阳病一十一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第二。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三。七味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桂枝汤主之。第四。用前第一方,下有太阳坏病一证。
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第五。下有酒客不可与桂枝一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第六。下有服汤吐脓血一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七。六味。
……………………………
…………………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厥愈,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伸。若胃气不和,与谓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十六。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并二味。谓胃承气汤、四逆汤并三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的卷前叙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略有不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的卷前叙记概况如下:
1.封笺
2.坊记
3.矩菴又记
4.刻仲景全书序
5.伤寒论序
6.医林列传
7.国子监牒符
8.仲景全书目录
《伤寒卒病论集》未列在《全书》卷前,也未列在《伤寒卒病论》卷前而是列在第三册《注解伤寒论》卷前。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卷前叙记与题记中,可以看到此藏本流传史的印记。
综观现今所见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之概貌,从形式上主要突出如下特征:
1.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中之正文是顶格,除了《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之外,其他各篇在篇目与正文之间,均有比正文低一格以示区别的条文式文字。这些文字绝大部分能与正文相对应,但表述简练,多删除修饰、分析辞藻。条文后依次排列,曰“第一”“第二”等。这是赵刻宋本所独有的印记之一。
2.赵刻宋本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厥利呕哕附”。“厥利呕哕附”五个小字是赵刻宋本又一所独有印记之二。

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阳明病篇正文前之低一格文字

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厥阴病篇篇目后低一格之文字及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五个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