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心理疾患者犯罪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2002年9月7日,因邻里矛盾,心胸狭隘的北京男子闫建忠疯狂屠杀9人;

2003年3月春天,北大清华连环爆炸案发生,作案者黄旻翔称自己是为了一鸣惊人;

2003年,辽宁人曲允歌在京疯狂抢劫,并杀死数名单身女性,手段极为残忍;

2003年北京,同性恋男子李义江因被同性猥亵,疯狂报复杀死6名同性恋男子;

2006年12月28日,安康市背负11条人命债的“杀人恶魔”邱兴华倒了下去,结束了他47岁的生命;

……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脚步的加快,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与压力也在不断加剧,人群中的心理疾患者也因此日益增多,犯罪、自杀的隐患也在增加。

这些心理疾患者像一枚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制造令社会震惊的恶性案件。

业已频繁发生的恶性案件已经表明,这类不可预知的犯罪已经成为民众面临的最为直接的现实威胁——此类犯罪越来越指向不确定的社会大众。这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之一。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遏制这些由于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恶性犯罪?……

法学博士、检察官作家海剑从现实的司法实践出发,历时十年关注、调查与研究此类犯罪问题。权威地解读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清华北大‘2.25’爆炸案”、杀人狂魔、色情杀人狂、网络性瘾患者制造的大量恶性犯罪案件。在第一手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对案件进行了点评和深度分析,并努力探究导致这些恶性犯罪的复杂因素,特别是发案规律。

旨在提醒政府、执法、司法机关和各界民众: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亟待关注公共安全和个体安全的关键时期。了解此类犯罪,加强综合防范与自我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