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媒体的世界图像及民众全球观
- 郭可
- 1237字
- 2025-02-23 03:14:28
第四节 我国受众的全球观与国际新闻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不会直接获得来自其环境之外的直接经验。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中,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通过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来实现的。
国际新闻报道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即全球观的形成,无疑起着重要作用。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过去传播技术还不完善之时,人们主要通过自身的直接经验来认知现实生活,新闻虽然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渠道,但并未成为人们感知“现实世界”的主要来源。然而,互联网的普及颠覆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法。通过自身体验来认知的世界只占据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一个很小的部分,相反,我们对从未涉足的世界的认识却成了我们所形成的“世界观念”的主要部分,而我们对这部分世界的了解主要就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的
,包括对当前世界格局和其他主权国家或组织团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综合性的认知、感受和评价即民众的“世界观念”。
因此,我们的媒体如何报道世界事实上决定着我国民众“世界观念”的形成。
李普曼认为,由于外在世界过于复杂,人们必须通过大众媒介来了解外在世界,因此,媒介成为扮演把外在世界塑造成个人“脑海中的图书”的角色,并同时替阅读者构建出社会环境。我们依靠媒体的表现来理解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它们塑造、告知和定位我们看待和判断世界、他人和我们自己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想象真实和可能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人可以跳脱出信息的一般载体所呈现的观点,并且也几乎没有人可以超越我们所生长的文化环境所呈现给我们的认知地图。个人所形成的对世界的观念和意识部分是无意识间持续地被各种影响所塑造的。媒体是有文化界限的,且是由文化形成的。也就是说,媒体反映了文化并加强了文化的作用,但同时也可以将其转变为新的角度。
媒体制作新闻的方法、对外部新闻来源以及文献依赖都会使得记者们带意识形态去描绘这个世界。所有媒体都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处理新闻报道,包括国际新闻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会自觉和不自觉地隐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这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递给受众。因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新闻报道必然会通过不同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篇幅、报道频率、报道时间、甚至版面位置和报道字体等来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
国际新闻报道不仅为受众塑造了国家叙事的“世界图景”,而且通过选择性的话题报道,指导着国民对国际政治现实以及本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的总体印象和理解。一项针对美国公众的全国性调查提供了一些证据,证明人们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影响了他们对其他国家大体上的好感度,无论这个国家在什么地区或是意识形态取向如何。
大众媒介所构筑的信息拟态环境对国际公众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公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和接触心理也常常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