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真正进入比较全面的发展时期是在2001年左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相关的学术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取得的成果也比较显著。为此,笔者对中国知网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外文文献以及会议论文五个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检索发现,有关实训基地的书籍有9种,外文文献有200余篇。其他的数据库检索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实训基地文献检索情况汇总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数据库。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逐步增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基地功能、基地建设、管理模式以及对相关方案的探讨等。通过查阅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论文,笔者发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方面。刁瑜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中就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七项原则,主要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市场原则、生产相结合的原则等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 [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胡惠君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全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中就如何吸取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经验,全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认为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应从创造亮点、打造特色、创造经验、铸造品牌、扩大影响五个方面着手胡惠君,李五一.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全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99-102.

二是建设与运行模式方面。江春然等在《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中指出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有两种:要么以企业为主,即企业根据需求赞助校内实训基地,在学校建立相关的品牌,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定向培养学生等;要么以学校为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采用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将高新技术进行推广,鼓舞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等江春然,张玉玲,顾洪洲.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153.。王利平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中提出为了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校内实训基地要兼具教学、生产、研发、培训的多元功能,建设基于大职业群和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共享平台,推行市场化、公司化和股份制,坚持产学研密切互动与融合,创新内涵建设,从而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与职业适应性,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17-19.

三是实训基地的管理方面。学者马成荣通过总结文献,综合分析出有些校内实践训练存在诸多问题,指出有的学校在开展实践训练时仍以模拟为主,缺乏系统的管理运行体系、缺乏差异化策略、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薛建荣在《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中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评估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建立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评估体系的原则、方法,以及高职校内实训基地评估内涵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 [J].教育与职业,2007(3):156-158.。荣新艳在《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中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的调研,结合国内外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个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的评价模型荣新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 [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法: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定量分析法。该模型的建立,一方面对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起了评价作用,另一方面对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关于实训基地管理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林奕水、高俊文在《探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一文中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多种弊端,从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林奕水,高俊文.探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33-136.。他们指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分别是职业性原则、共享性和开放性原则、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主张在开放式管理的前提下建立多元管理模式。朱达凯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5S管理探析》一文中提出将日式企业独特的5S管理理念引入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并结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实践,对5S管理的基本内涵、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朱达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5S管理探析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190-191.

在近几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内容大多是探讨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对国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介绍和借鉴。研究生黄荣春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能力本位理论为指导,着重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借鉴发达国家实训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应具备的条件和“本土化”的运行模式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天津大学研究生李建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国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的介绍和经验总结,在建设和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方面提出了建议,并以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还是对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已具备一定的优势。虽然我国和国外的经济发展模式、政策方针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很有必要借鉴和参考他们建设和发展实验实训基地的成功经验。国外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也非常成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工作和社会对高职技术人才的培养,他们将高职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位置。研究领域的范围和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国外对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所需经费的来源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澳大利亚和德国。澳大利亚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以政府专项经费拨款为主,其他的以与私营教育机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澳大利亚政府全额建设了很多实训基地,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所有的在澳企业都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实训的培训。同时,澳大利亚的行业协会还会对高职院校进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培训。德国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采用的是“双元制”,即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由国内的企业承担,政府只负责学校的教师工资以及设备采购和管理费,企业与政府的具体出资比例为4 ∶ 1。从这两个国家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态度可知,正是由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实训基地建设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二是国外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如美国从各个方面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开始,美国先后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职业前途教育五年计划》。同时,除了在法律上的援助之外,美国政府在资金和土地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比如增加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财政拨款,扩大学院的建设面积。政府对企业向职业技术学院的资金捐赠、投资,向这类院校的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等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且在资金和税收上给予了减免政策。企业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资金投资是为了履行法律义务,因而有的是资源捐赠,投资企业主要是对实验实训基地的设备投资。另外,美国有专门负责管理校企合作的组织,主要是负责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在美国的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是指社区学院,主要的大学生也指的是这里的学生,学校和企业规定学生选择每周特定的时间参加企业的实习,假期也会安排学生去企业工作;企业会给学生们设定专门的职位,也会给学生适量的实习工资。同时,学校的教师也会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的实习,整个实训实习活动井井有条,并在实习期间及时与企业沟通、及时反馈学校。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上面,通过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如在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教育一样重要。最具特色的是,英国将职业技术教育贯穿到了每个学龄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完成技术课。在16岁以后,学生通过考试,划分出是进行大学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进行技术教育,学成毕业取得证书后再就业;另一种是上专门的职业教育学院,经过培训学习后取得毕业证书。鉴于近几年全球经济不乐观,英国政府还提倡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后再转业或就业。这样就可以使得市场上的劳动力时刻保持高度的竞争力。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情况,笔者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无论国家经济是兴盛还是衰落,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先改变社会各个阶层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

综上所述,国内外都比较重视职业教育,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和创新自己的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