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研究
- 肖建英
- 1724字
- 2025-02-24 04:36:5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多种不同定位,由此可以看出,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将学习者的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鉴于此,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张势必会引发高层次的质变,其内涵建设刻不容缓。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办好高职教育、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规划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其设备设施、创新其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水平、完善其运行机制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增强竞争实力、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各地要推进本地区学校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分专业(群)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另外,遵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的要求,应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仿真实训资源,以便大范围共享应用,有力提供网络教学服务。
事实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从1980年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基地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依然把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大力强调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建设,对于实训基地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软件建设”不够重视。如政府一再倡导的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并没有落实到位。各大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性”仍然不强,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大都是在有课程安排时开放,课后大都封闭,从而导致实训基地的有效使用率偏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演练的平台等缺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来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自2006年以来,我国开始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计划论证,并在几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计划分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在此期间建成了数百个校内实训基地。但是,由于政策、合作、资金等方面的局限,专业覆盖面仅达到35%~50%,尚未满足教学需求。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为例,虽然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泛,但是由于资金和政策的原因,少部分学科仍然缺乏充裕的设施设备。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在开展教学时,少部分专业的学生仍然“以听为主”,缺少实操的机会,当然也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与此同时,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尚未改变,仍然存在建设规模大小不一、运行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开放性”管理模式和“共享型”运行机制。
因此,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采取有效的手段建设高职校内实训基地、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全力发挥其功能、体现高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鉴于此,笔者将着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方向,对实训基地的创新建设加以探究,以期为国内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做出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