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从1980年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教学为中心、专业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保障建设五大体系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整个体系的“基座”,可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建设直接提供服务,起关键支撑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各大院校在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的同时,为了推进本地区学校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应分专业(群)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另外,遵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应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仿真实训资源,以便大范围共享应用,有力提供网络教学服务。

众所周知,“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自2006年以来,我国开始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计划论证,并在几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计划分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在此期间建成了数百个校内实训基地。但是由于政策、合作、资金等方面的局限,专业覆盖面仅达到35%~50%,尚未满足教学需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随着实训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硬件建设”的确发生了量的变化,但大部分院校的基地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依然把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作为重点来抓,一度强调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建设,对于实训基地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软件建设”不够重视。

总体来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张势必会引发高层次的质变,其内涵建设刻不容缓。毋庸置疑,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转变,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规划建设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促进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培养、培训功能,体现高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的学校和企业;同时,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以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的水平。各校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以此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提高实训基地规划建设水平与管理水平,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本书作者肖建英作为一名在高职院校从事实训教学与管理工作多年的老师,深知规划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训管理水平、提升实训教学质量任重道远的道理。作者通过深度调研,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其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编写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研究》,本著作在诸多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本书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全面分析了基地建设的现状,厘清了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知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和外延。其次,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并对影响实训基地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具有明显说服力的结论。再次,作者介绍了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实训教学经验并分享了他们带给我国的启示。最后,作者从“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开拓创新建设思路”“全方位发挥政校企的作用,健全法律法规”“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实训师资队伍,提升实训教学质量”以及“健全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五大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设思路,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本书内容翔实,是国内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创新研究的首批专著之一。研究选题新颖,理论视角清晰,论述理实结合,每一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发展职业教育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条件体系建设等专题研究成果。本书不仅对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人员与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参考价值,还对从事实训教学与管理的老师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为他们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多元化的参考。我很愿意向读者推荐此书,希望书中的理念与见解让您真正受益,也希望肖建英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潜心研究,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分享更多的研究成果。

莫堃

2019年5月18日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