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记者生活研究
更新时间:2019-04-19 11:21:11 最新章节:第9章 后记
书籍简介
你眼前的这本关于记者的书确实值得一读。记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是审视、研究报道别人的,而很少为别人所研究,报道。其实,现代人离不开媒介,而记者是媒介的核心,更是其灵魂,他(她)既是信息的报道者,真相的揭示者,也是观点与意见的提供者。可见,作为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记者,其生存的社会化程度极高,公众关注他(她)也是关注我们自己。这本书从“生存状态”着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记者的新视角。而其讨论的许多话题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趣味性,其中仅仅与“三”相关的内容就很吸引人的眼球。比如,决定记者生存状态的“三大要素”,记者“撬动历史的三种角色”,记者作家的“三种主要形态”,记者屁股后面的“三把火”等等,都别有意趣。更值得提及的是,这是一位曾在主流媒体做过十年记者的人写的一本关于记者生活的书,这决定了它与出自一般研究者之手的书有所不同。惟其做过记者,其谈起这一行才不隔不玄,感同身受;惟其做过记者,其对这一职业的思考才能入木三分,“挠到痒处”;惟其做过记者,其对这一职业的“沙化”现象才会有切肤之感,对良好的新闻生态才会那样渴求企盼;惟其做过记者,其文风才能那样畅达,如同山间跳动的小溪,清新而流畅……不需恐惧渊深的学理,也不需畏难艰涩的表达。这部书别有韵致却又浅显易懂:沿着那一行行简洁明快的文字读下去,你会获得一种春日游园的惬意;而间歇掩卷,你又会浮想联翩,领悟颇多。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4-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少文
最新上架
- 会员2015年4月20~24日,“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在澳门理工学院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华文学术期刊界知名主编、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可谓名家荟萃,成果丰硕。与会嘉宾围绕“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与战略”“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华文社科学术期刊与国际化”等专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本书即此次研讨会论文结集。社科44.8万字
- 会员《电视纪录片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书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包括叙事模式、美学特征、制作模式、传播策略与效果这四个维度的多维度纪录片研究框架,将纪录片引向文化研究领域以及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解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第二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美学,第三章社科10.4万字
- 会员作为首都,北京在运用和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推动文化发展和增强软实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承担着文化发展和增强软实力的传播重任。本书城市传播中信息传播渠道——“媒介”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与互动,关注和讨论了如何在日常传播及重大活动中选择、利用适合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体,以实现有效的媒体组合。社科12.7万字
- 会员本书以未来媒介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媒介演化是一个“长周期”与“短周期”并行不悖的历史进化过程。书中聚焦于“平台媒体”这一媒介形态变迁之具体片段,将其放置在自组织理论框架中以探析其内在演化机理。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之上,结合个案研究和深度访谈,进一步明确了平台媒体的内部演进构造块和顶层优化策略,提出:平台媒体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自组织系统,既是现阶段媒介演化的最优选择,同时也是未来媒体的发展前提。社科14.1万字
- 会员本书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大胆引入信息传播的新视点,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变化情况,尝试性地建构了宏观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介观的信息论与微观的翻译技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翻译理论框架——网络新闻翻译的专业规范。同时,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由字、词、句到语篇、由语言形式到信息符号、由例句的主观分析到客观的信息测算等的多个突破,从而发现了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的网络媒体自身的翻译规律。社科19.1万字
- 会员《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本期主题为“信息化发展与监管研究”“社会治理背景下萧山发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社科2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