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姜涛 卞修跃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中国史46.6万字

更新时间:2020-01-10 19:27:01 最新章节:人名索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内容所叙述的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同时本书还叙述了这时期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以及还反映中国有识之士对这时期中国社会衰弱原因的认识和他们为国家强大而付出的努力。
上架时间:2014-08-01 00:00:0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姜涛 卞修跃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主要探讨以宋代花卉种植与消费、节日市场与官府消费举措、纸币发行等几方面为主的经济状况;以节日、纸张、花卉消费,节日文化特点,房产构成及其状况为主的宋代社会生活,以及宋代环境与灾害状况,力图从生产、流通、货币、消费、环境等方面展现宋代所产生的变化。
    魏华仙历史26.9万字
  • 会员
    本书正文分上、下两编,由与宁志新教授关系密切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宁志新教授的门人弟子的37篇论文汇编而成。时间跨度上自先秦,下至明清,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为主,主题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宗教、民族、中外交流、历史文献等诸多方面。既有对习见史料、传统论题的重新阐释、解读,也有对新出史料的刊布以及新的研究问题的发掘,还有数篇文章专门讨论宁志新教授的治学特点、人格风范等,
    乔凤岐 冯金忠主编历史37.1万字
  • 会员
    从心态入手,立足文集与史料,将个体、时代、社会、文化相结合,来探讨士人的交游、活动、思想与创作实绩,是作者研究的重心与理路。书稿上编是关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结社研究,下编是古代士人心态与思想文化的论题研究。
    曾肖历史20.2万字
  • 会员
    本书在坚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戊戌维新这一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该运动在政治制度变革方面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变革的具体机制。本书认为,戊戌维新在新型政治文化的宣传方面,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完成中西政治文化的整合,没有实现政治思想向政治心理的转变。因此,新型政治文化没有形成对君主立宪制的稳固支撑,政治制度变革的主张没有成为政治现实。
    张迪历史20.1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集结出版,自2000年至今连续出版,可谓近代史所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记录。本书系2015年卷,内容涉及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学者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历史20.9万字
  • 会员
    本书通过观察乡村权力结构,了解把握它的运行机制,认识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走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权力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制。在乡村百姓的契约关系建立中,国家权力得以运行,乡村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赋役征派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国家尽力保持平衡,基本维持了社会稳定运行。同时,考察乡村社会财富流通与分配的过程,理解乡村社会的控制与反控制,生存与秩序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全书努力形成
    耿元骊历史20.6万字
  • 会员
    吉林省扶余市档案馆藏有清代伯都讷副都统衙门及伯都讷旗务承办处满、汉文档案。档案起止时间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统三年(1911),总量约为5000多卷,30000余件。其中,满文或满汉合璧档案约100件,其余为汉文档案。本《档案选编》所选档案,主要为满文或满汉合璧档,以及与其内容关联密切的少数汉文档,以伯都讷副都统衙门或伯都讷旗务承办处,与吉林将军衙门或吉林全省旗务处、以及及其辖下各机构间往来
    吴忠良 赵洪祥主编历史3412字
  • 会员
    本书精心挑选了作者多年来在元史研究领域的三十余篇论文,内容涵盖元代经济、政治以及元代海运、人物考辩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作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附录部分还特别收录了作者撰写的书评。这些论文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碑刻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作者四十年元史研究的结晶,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孟繁清历史30.3万字
  • 会员
    17世纪中叶发生的明清交替,于中国固然是政治上的重大变动,于东亚同样有着深远影响。周边国家如何认识清朝入主及其何以维持长期统治是本书的关注点所在。朝鲜王国对明朝怀有深厚情感,又以自身儒家化程度自傲,自然对清朝心存鄙夷。在清朝入主中原初期,朝鲜以“胡无百年之运”的历史认识维持其固有观念。随着交往深入,朝鲜对清朝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朝鲜却固守陈见。这背后固然存在忠明的情感因素,
    桂涛历史19.9万字